基于工学结合模式的高职《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建设研讨
论文关键词:工学结合模式,高职,《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建设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简称“高职”)开始于80年代初,经过近20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为代表的国家一系列教育文件的颁布,为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其中文件中明确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二、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处于起步阶段,各高职院校针对课程改革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然存在各种待解决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课程地位与目标不明确;
2、课程教材缺乏高职高专教育特色;
3、课程教学内容选取缺乏职业能力性;
4、课程教学欠缺职业素养培养。
三、指导思想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
2、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3、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4、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5、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
四、具体实施
针对以上指导思想,结合实际教学经验,通过多年与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及专家的沟通与研讨,进行基于工学结合模式的《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如下:
1、明确课程地位和作用
《数字电子技术》是应用电子技术、信息工程、电气自动化技术等电子电气类专业的主干技术基础课程,课程地位及安排如下图:

2、定位课程目标
职业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进行数字应用电路制作与调试;
知识目标:学生掌握数字电子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分析和设计方法;
职业素质养成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思维方式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爱岗敬业,团队协作;
职业技能证书考核:掌握维修电工(中级)相关数字电子技术知识。
3、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与理念:以电子产品研发工作过程为逻辑主线;兼顾电子产品研发任务、职业资格考试及企业需求来选择知识;基于电子产品研发过程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来序化知识;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和企业校外实训基地建立“仿真工作场景”;基于职业能力要求,与企业合作进行基于“电子产品研发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最后通过实训任务使学生能够自我构建知识、态度、技能和经验。
具体实施如下:
1、教学项目设计:以数字时钟产品项目研发工作过程为逻辑主线;
2、项目分解为四个任务:
(1)任务一:组合逻辑知识体系;
解决数字时钟译码显示模块;
(2)任务二:时序逻辑知识体系;
解决数字时钟进制计数模块;
(3)任务三:脉冲产生电路知识体系;
解决数字时钟秒脉冲产生模块;
(4)任务四:任务整合及项目考核;
完成整体设计,通知构建整体设计连接思路,完成产品制作。进行项目考核。
4、教法与学法设计
专业教师的教学是知识教学与素质教学的结合体,教师的言传身教与以身作则是学生建立职业知识体系与职业素养的最佳途径。所以针对《数字电子技术》这门课程特点及高职学生特点,进行以下教学方法设计:
学生通过《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体系的学习,在教师的教与自身的学的过程中,主要掌握关联学习法、自问自答法和实验验证法。
5、教学资源
授课教师必须为“双师素质”教师,利用校内仿真实训车间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聘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带领学生进行校外实训基地参观与学习。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进行课外辅导。自编教材及实训指导书。
五、实施效果
通过几年的不断摸索,先进性《数字电子技术》的教学,再进行《模拟电子技术》的教学,会取得较理想的效果。通过以上《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体系的设计,学生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动手能力增强,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对专业学习建立了浓厚的兴趣,找到了电子技术知识学习的感觉,再学习较抽象的《模拟电子技术》也会比较容易理解。并且学生在校内外的电子大赛上取得了可喜成绩。企业用人单位及毕业生反馈良好。
参考文献:
1.薛喜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理论与实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