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对中小学进行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多数教师对开发校本课程的必要性、校本课程特色和质量等问题有所思考,体现出良好的课程意识,但也遇到了时间、精力、经费、资料不足、开发校本课程的知识和技术欠缺、缺乏专家指导等困难。要发挥校本课程对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及学校发展的促进作用,需要正确认识开发校本课程的价值,努力追求有特色、高质量的校本课程,提出促进校本课程开发发展的有效策略。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研究
“校本课程开发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的思想源于20世纪60—7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针对课程开发的弊端,要求政府应明确在国家课程计划框架内的权力分配,把一部分权力下放给学校,强调学校、地方一级的课程运作,主张学校的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社区代表等参与课程的决策,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实现课程决策的民主化。2001年6月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新课程的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福州晋安区地属城乡结合部,为了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落后学校亟待进行理念上的更新与学校课程的改革,形成有独特办学特色的区属学校;为了使课程的实施与学校自身的条件紧密结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显得十分必要。
二、调查问卷
带着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是什么?有哪些因素影响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有哪些活动类型?校长、教师能否理解或接受“课程需要自己开发”?我们的教育有没有给予教师课程开发的知识与技能?校本课程开发对学生、教师、学校有什么价值等等问题的思考,同时为了全面而系统地了解我区中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发现状,了解我区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所具备的条件以及为我区各学校的特色办学提供决策依据和为积极推广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建议等,笔者设计了一套问卷与访谈提纲,并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研究。
笔者选择了29所学校,其中高中3所,初中6所,小学21所。每所学校随机抽取教师和学校行政人员作为样本,通过对他们的调查,了解校本课程的开发情况及学校、教师、学生的有关态度。共发放问卷298份,回收了264份,回收率是88.6%,其中有效答卷是242份。
三、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
1. 对校本课程涵义的理解
校本(school-based),是21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新的教育理念。从英文的字面分析,其大意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实际上“校本”有多种涵义,比如课程改革专家郑金洲教授的观点就具有代表性,他从三个方面解读“校本”:一是一切为了学校;二是一切在学校中;三是一切基于学校。只要在教育实践中有存在这类课程的必要性,只要在教育实践中有其存在的意义,我们都可以认为存在着校本课程及其开发。在笔者的问卷调查中,对于校本课程涵义的理解,中学教师较小学教师要理解的更深些,54%的中学教师非常清楚校本课程的内涵,而小学教师只有27%。从统计的数据来看,教师的学历与教师能不能开设校本课程有很大的关系。
2.教师对校本课程的态度
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校长和教师认为校本课程对学生发展有好处,教师认为这种好处主要表现在能够满足学生需要,能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71%)、能够拓宽知识领域或加深对知识的理解(69%)、反映学校的办学特色以及根据学校资源来开发(73%),很显然,校本课程的价值在校长、教师中已得到普遍的认同,大多数教师对校本课程的本质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但从调查的结果来看,还有少数的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不足。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各学段的教师对校本课程与学生的考试成绩的看法有些出入:小学教师认为校本课程对学生的发展有好处的只占24%,而中学教师占41%。有26%的教师甚至认为校本课程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尤其要引起我们思考的是几乎所有的老师都认为校本课程增加了工作压力和负担。
3.教师的课程意识
就所调查学校的教师来看,一半以上的教师(68%)能理解课程的基本内涵,62%的老师认为开发校本课程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创出学校特色并且有70%的老师希望校本课程开发能纳入到学校整体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并进行统一管理。由此可见,多数教师对开发校本课程的必要性、校本课程特色和质量等问题有所思考,体现出良好的课程意识。但仍有12%的教师不能对课程有一个正确的理解,认为校本课程等同于教科书,就是教师编书拿到课堂上去使用。
调查结果还表明,98%的教师有常常思考有关教材的问题。在平时最关心的问题中,有56%的教师思考“学生想学的内容”,42%思考“教材的整体知识结构”,这两个问题都是课程的主要部分。这说明教师已经在思考课程方面的问题,具有参与课程设计的意识。而也有0.05%极为少数的老师从不思考,这是一种与课程无关却与个人治学态度有关的个别现象的问题。
4.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结果表明,目前近90%中小学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着校本课程开发,有78%的老师认为学校有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44%的学校认为有条件开发校本课程。那么各中小学的教师有没有课程开发的能力?调查结果表明,有54%的教师认为自己有能力承担校本课程的开发。有15%的教师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承担,而且这种能力与学历有关联,71%的中学教师认为自己有能力承担开发校本教材的任务,而有55%的小学教师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或不知道如何开发校本教材。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状况与分析
1.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
我区中小学校本教材开发方兴未艾,截止2008年5月10日,全区有4所中学13所小学,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共开发了45种各具特色的校本教材。
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有90%的学校开设了校本课程,但不同的学校开设的校本课程的门数从1—20门不等。我们还进一步调查了不同的学校与不同的任教学段开设校本课程的情况。在被调查的对象中,小学阶段有94.9%的教师认为学校开设了校本课程,而初中与高中阶段教师认为开设了校本课程的比例分别为75.5%和87.6%。从教龄方面考察,有10年以上教龄的教师开设校本课程的比例相对较高,而且开发课程的质量相对较高。
2.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态度
总体来讲,对于目前开设的校本课程,广大教师的态度是积极的,调查数据表明有93%的教师希望主动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而不是被动参加。同时我们也发现,有的教师对校本课程的态度是消极的或者说是极端抵触的,44%的老师认为校本课程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帮助不大和没有帮助。如何去调动这部分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动性,扭转这部分教师的态度,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3.教师的专业需求状况
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中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希望得到专业指导” 与 “课程资源”方面,而教师获取课程知识和技能的途径主要是“看相关专业书籍”,自己在实践中学习和体会。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