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管理 > 教育管理论文

我国高校学分制改革的相关问题及对策研究综述

时间:2016-02-23  作者:马杰
他强调,由于种种原因,我国高校的大多数教师知识结构比较单一,不具备不断开出新课的能力。学校没有足够多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学生选课自由度不大,学分制的灵活性受到限制[10]。这就使得学分制改革看似轰轰烈烈,实则成效不大。选修课发展不充分不成熟,严重地制约着高校学分制的有效实施。

 

(3)选课缺乏科学指导

学生盲目选课,缺乏科学的指导和一定的限制,会造成知识结构的割裂。实行学分制将有利于优化知识结构,有利于各类人才的培养,但若不加以引导,可能会出现一部分学生盲目选课,不顾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趋易避难,避重就轻,专门选择那些难度小、容易通过的课程,或者是选修管理不严的教师的授课,把获取学分作为学习的主要目的。

(4)教学计划弹性不够

教学计划规定着专业课与基础课之间、选修课与必修课之间的比例。有些高校教学计划弹性不够, 选修课比例偏低。

(5)班级淡化,导致集体观念淡薄

由于实施学分制后,变打破了原始的班级概念,这样会导致学生的班级概念淡化、就业制度滞后。当高校实行了弹性学制以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却没有相应的文件对弹性学制进行规范,导致社会用人单位对提前毕业或延期毕业的学生产生误解,对学生就业及社会评价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实行学分制不是高校一家的事情,必须与社会各个部门的政策措施同步发展。

(6)服务保障不完善

学分制的实施必须有足够的教育经费作后盾,教育经费的投入短缺使得一些学校学分制改革后劲不足。实行学分制后,由于选修课的开设,实验室利用率增多,对教室和其他硬件设施的要求增高,还有教师劳务费、师资培训费、信息工程建设费等增多,使教学管理的运行成本大大提高,而国家经费的投入比例却逐年降低,客观上给部分学校的教学投入带来困难[13]。概括说来教育资源的短缺与学分制大量投入需要之间的矛盾是目前制约一些高校实施学分制的瓶颈。

3.运行管理机制的制约

(1)高等学校的内外部运行管理机制制约着高校的内部创新

我国高校的管理运行机制至今在很大程度上仍保留着计划经济的特点。这种运行机制,主要特征是以政府行政行为为主的纵向约束机制,其主要特点是集中控制和强制服从,这种制度运行的突出表现就是由主管高校的上级行政部门直接任命的高校主要领导以追求安全目标为其任职阶段的首选目标,而放弃了其主动性和创新精神的发挥,只是选择在规则许可的条件下作些“小打小闹”和“修修补补”的改革方案,而缺乏在一些大的方面有所变更和创新,当然这也是我国高校一直难以推行学分制的主要原因之一。

(2)缺乏激励机制

缺乏激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和开设选修课的机制,而且教学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教学管理方法和手段不科学,不先进。

(3)教学管理网络系统不健全

为适应学分制需要建立的以选课系统、学籍与成绩管理系统、教学质量管理系统、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命题与考试系统为核心的计算机网络教学管理系统不够健全,效率低下。

(4)实验室的设施、实验师资、实验室管理严重滞后

多数高校现有的实验室无论从场地、设备仪器还是从管理方面,都难以满足学生自主选择、自行设计实验课程的需要,而大量边缘学科、综合学科、交叉学科实验的开设更是面临难题。

(5)实践性教学环节出现脱节现象

实行学分制后,由于同班同学课表不一致,毕业有先有后,过去以行政班级为单位集中实习的办法已行不通了,实践性教学的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尤其是稳定的校内、校外实习基地的安排都会遇到很多问题,这就产生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脱节现象。

(6)高校缺乏办学自主权的制约

为了让学生毕业后能更好的服务社会,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学校必须具有足够的自主经营权利。从学生的招生到分配,教职员工的配备、聘任到解聘,专业的设置,人才培养的规格、规模等等,学校应有较大的决定权。问题的解决有待学校、政府和社会协调努力。

此外,笔者认为目前的学分制改革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学分制改革的过程中仍然含有较强的学年制的色彩,教学管理者以及学生对学分制的认识还不到位,学分制意识淡薄,学生选课的自由度较小,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没有充分的体现出来,而且传统的考试考评制度也制约着学分制的发展。

四、学分制改革问题的对策研究

针对学分制改革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作者归纳总结得出了相应的对策。

1.转变教育思想,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提高对学分制的认识

推行学分制,从学校领导到教师,都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确立统一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为学分制的推行奠定思想基础,提高全校师生的积极性。各级领导和全体教师应树立“ 育人为本”、“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树立“ 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质量观以及“ 人才多样化、人人能成才”的人才观,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实现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同时要及时强化学生的观念,使他们进入高校后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去学习,树立“ 自主成才”的理念,实现学习观、成才观的转变,使学生走出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形成的被动的、竹筒式学习的心理定势[10]。

笔者认为学分制的实施必须冲破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的束缚,建立起与21世纪我国的社会、经济、科学发展相适应的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由以“教”为中心转变到以“学”为中心,其次我们应当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观的思想,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由以简单的传授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转变到以传授知识、能力、素质为主要目标的课堂教学观念等等。

2.制定科学灵活的培养计划,优化课程体系

培养计划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既灵活又系统科学的培养计划是学分制成功实施的基础,我们可以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增加选修课数量,提高选修课质量;扩大学生选择的自主权;加强文理基础建设;创立基础学分或社会实践学分;推行双学位,第二专业及主辅修制,完善学籍管理办法等等。

笔者认为教学计划、培养计划的制定必须因人而异,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学习经历及自身条件,制定出不同的培养计划,真正符合学分制的培养多样化人才的目;同时可以鼓励教师把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使选修课的开设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上,以保证教师结合学术研究新开有特色的课程和跨学科课程。

3.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的能力

学校可以利用讲座、论坛等专题形式来帮助学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鼓励学生在自我创建的组织中(如组建课程班和辅修班)接受教育,提高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这样同样可以增强学生的班级意识和集体责任感与荣誉感。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导师制

实行学分制意味着实行一定比例的自由选课制,这要求高校具备足够量优秀的师资,能开出足够多高质量的选修课。学分制下的教学教务管理有别于以往的学年制管理,要求管理人员转变观念,掌握现代化管理手段,能快速有效地处理相关信息,并提高服务意识,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因此在高校中可以加强师资的培训活动,还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制度,调动教师积极性。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我国教育投资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下一篇论文:论校长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角色
经济管理分类
电子商务论文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管理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网络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客户关系管理论文
酒店管理论文 物流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金融论文
教育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广告设计论文
相关教育管理论文
最新教育管理论文
读者推荐的教育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