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绝大多数,它们的发展对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地方高校发展十分迅速,但其发展状况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分析地方高校发展中的问题,探讨其发展的策略,不仅对地方高校的生存和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同时,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论文关键词:地方高校,发展策略,高等教育
我国地方高校主要是指由省、直辖市等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管理的大学,一般以地方财政拨款作为办学资金的主要来源,学生大部分来自本省,毕业后也基本上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我国1999年开始高校扩招,到目前为止,不论从在校大学生数,还是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来看,均已达到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大好”[1]。根据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王保华教授对地方高校的调查,2003年,中央部委院校是111所,地方高校是1285所,地方高校的比重占到了92%,在校生数量中,地方高校占了82%,为社会输送的毕业生中,地方高校占86%[2],地方承担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任务。但是与部属一级重点高校相比,与整个“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大好“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广大地方高校他们的发展状况并不好,有的甚至在生存线上挣扎[3]。那么当前地方高校在发展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呢?
(一)经费不足
物质是办学的重要基础。“研究和实验都已证明,有了资金,就可以聘请到高水平的师资,购进先进的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高产、高水平的成果就有了充分必要条件”[4]。作为我国公办的地方高校,各级政府的投入却远远不够。据调查,地方高校得到的教育经费仅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经费的57%,地方高校的主要经费来源为地方财政拨款,但到位情况并不理想。地方政府拨款能够完全到位的高校仅占总数的7.14%,基本到位的占58.33%,而27.38%的高校政府拨款难以到位,还有7.14%的高校政府拨款不能到位[5]。教育经费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地方高校发展的突出问题。
(二)师资紧缺
制约地方高校发展的另一个难题是师资,表现在师资数量和质量两方面。虽然说这几年的教师数量增长很快。1998年扩招之前,全国普通高校的专任教师是41万多人,2004年是86万,但教师的增长率远远低于学生的增长率。地方高校由于科研条件、工资待遇、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引进人才,特别是稀缺人才,与部属重点高校相比处于明显的劣势,需要的教师进不来;另一方面人才流失严重,地方高校教师,尤其是优秀教师流失情况相当严重,他们或是为了谋求更大的发展,或是其他的原因纷纷流向重点院校,发展较好的学校去了,地方高校普遍感到教师不足,为了弥补教师不足问题,许多地方高校大量招入新教师,这些新教师虽然学历很高,有许多的“博士”、“硕士”,但是,新的大学教师缺乏培养人的理念和教学的经验。师资的紧缺已经影响了地方高校人才的培养,制约了地方高校的发展。
(三)特色不鲜明
在高等教育改革和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不少地方高校对自己的发展定位不够准确,缺少自己的办学特色。许多学校在办学方向上缺乏全面、科学的把握,不顾地方情况和自身办学实力,不客观地追求大而全,一门心思要把自己的高校办成全省一流甚至全国一流大学。由于受人、财、物的限制,大多数地方高校要把校内的学科、专业都建设成省、部级或国家级重点学科、专业,既不现实,也不可能。盲目的跟风,贪大求全,只能造成办学特色的缺失,学校发展的失衡,出现“千校一面”,造成大学生结构性失业,不仅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也浪费了宝贵的教育资源。
当然地方高校发展还面临其他方面的种种问题,比如与学生数量相比,图书、实验仪器设备等存在不同程度的“稀释”问题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了教育质量,进而影响到地方高校的发展。地方高校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更大的发展,必须有效解决此类问题。
二、地方高校发展的策略
(一)明确定位
“分类不清、定位不明是当前中国整个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6]。按照联合国教科文化组织的分类标准,厦门大学的潘懋院教授认为,中国高等教育阶段应该分为三大类:第一大类是研究型的综合性的,这一大类大体上是现在我们的重点综合大学,第二大类是应用型的专业性的,培养各行各业各种专业的应用性的高级专门人才,包括一般的高等学校,尤其是地方高等学校。第三类是职业性的技术技能型的。但是许多地方高校却不清楚自己的定位,不顾自身条件,纷纷定位于研究型、综合性的的大学,不仅培养出来的人才都是一个模式,造成大学生结构性失业,而且“千校一面”,毫无特色,不利于自身的发展。地方高校要想发展必须明确自己的定位:
首先,功能定位。地方高校当然不同于以探索人类知识的未知领域和培养高水平的学术性人才为主要功能的研究型大学,因此,应选择将其主要功能定位在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和社会服务上。明确了这个定位,才能避免一哄而上、盲目攀比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当然,虽然定位于应用性,但不排除在部分学科、部分专业上的研究型定位。其次,服务区域定位。地方高校在学校服务面向上必须清楚为哪些地域服务,能辐射到哪里兼顾哪些方面,并明确这些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客观实际和基本趋向、结构。这直接体现为学校所培养的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层面和就业范围。地方高校应做好为地方服务这篇文章。当然,定位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不意味着一旦定位之后,就一成不变。
再次、人才结构定位。地方高校培养的人才结构必须随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而调整,高校的人才培养要尊重社会的需要,不能只管培养,不能有什么样的老师,有什么样的办学条件,就培养什么样的人,而应该是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最后,学科结构与专业结构的定位。任何一所学校要想成为全方位发展的学校都是不可能的,尤其对于地方高校而言,面临着资金与师资等方面的缺乏,更是不可能,学校要集中有限的资源发展自己的特色学科,在确定自己的特色学科时,一定要面向支柱产业发展重点学科,面向新兴产业发展新兴学科,。
(二)多渠道筹资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高等教育对经费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而市场经济的发展,又使得高等学校在教育市场的竞争中越来越激烈,在发展的问题上,资金已成为制约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发展的“瓶颈”,就目前发展趋势来看,地方高校不可能得到重点研究型大学那样的国家支持,要想发展,不能被动地“等、靠、要”,必须利用自身优势,积极主动地进行多渠道融资,这已成为地方高校生存与发展的主要任务。首先,要充分利用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些优惠政策,制订发展的科学方案,积极争取省、市各级财政的大力支持。其次, 转变观念多方融资。关于融资的类型,可以尝试以下这些方法 :
1.租赁融资 在学校经费支出中,设备购置及学校自筹基建支出占总经费支出比重较高,如果全部进行贷款不仅会增加学校的负债,而且在学校资产不能抵押的前提下,学校很难实现全额信用融资,即使能从银行获得资金,进一步融资将受到影响或增加融资成本。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