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请看:
1、“巴人判楚而伐那处,取之,遂门于楚。”《庄公十八年》
2、“子庚门于纯门。”《襄公十八年》
3、“门于在门。”《襄公二十四年》
4、“顷公之嬖人卢蒲就魁门焉。”《成公二年》
5、“十二月,吴子诸樊伐楚,以报舟师之役,门于巢。”《左襄公二十五年》
6、“逼阳人启门,诸侯之土门焉。”《襄公十年》
7、“晋侯围曹门焉,多死。”《僖公二十八年》
以上句子中,无论是“门+于+地名”,还是“名+焉”,其句式结构和上面讲的“战”相似,但二者又是有区别的。如《定公八年》:“与阳氏战于南门之内”。“战”同时用于攻守双方,但“门”,虽然涉及攻守双方,但是它在一个句子中并不同时用于攻守双方,究竟用于哪一方,要由读者依靠上下文来判断,所以,它的语义是不明确的。
“门”字用作战争动词只见于《左传》,它是《左传》里特有的一个词。在先秦子史典籍中,“门”皆不用作动词。在《左传》里,它有和其他战争动词有相同的用法功能,同时也有自己的特性。
(七)袭
在没有“义”战的春秋时代,“袭”更显神秘和不义,让人防不胜防。许慎《说文》:“袭,衽袍。”段玉裁注:“小敛大敛之前衣死者谓之袭。”即“袭”原指给死者穿的左掩襟的外衣,引申为“衣上加衣”,在军事上便引申为有所掩盖,不让对方知道而出其不意地打击,这便是“袭击”。
1、“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隐公元年》
2、“妇人不忘袭仇,我反忘之。”《庄公二十八年》
3、“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僖公三十二年》
4、“夏、齐侯、郑伯朝于纪,欲以袭之,纪人知之。”《桓公五年》
5、“师还,馆于虞,灭之。”《僖公五年》
无论是野心勃勃的共叔段,还是记仇恨入骨髓的妇人文夫人,都不可能“伐”或“战”敌手,只能是“袭”。
例3中,对于刚愎自用而又占有欲极强的秦穆公来讲,“袭”词简直用得恰到好处,加之有杞子的怂恿,还管它地方之远近呢?“袭”和杞子的“潜”同义相承,刚好吻合了秦国统治者的轻佻心理。
(八)攻
本义是为了某一特定目的,持续而反复地敲打某一对象,从攴工声,攴读pū,敲打,引申为攻打,攻击。
1、“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左传·僖公四年》
2、“文子怒,欲攻之。”《哀公十一年》
3、“伏甲将攻之。”《宣公二年》
4、“蔡、卫、陈皆奔,王卒乱,郑师合以攻之,王卒大败。”《桓公五年》
例1、例2用法和“伐”相同,今天还有“攻伐”一说,孔文子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大叔疾,大叔疾派随从劝诱他前妻的妹妹,把前妻安置在梨地而为她造了一所房子,好象有两个妻子一样,孔文子哪能容得这一招,于是用了“攻”一词。例3、例4的用法和上面的“袭”用法相同,正如《孙子·讨篇》中所说,“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总之,战争是《左传》中最为人注意的一部分,《左传》军事词语共533个,仅征战类就有272个词语,[7]本文仅选了几个最有代表性的动词进行比较分析,目的仅仅是更全面、更系统地了解当时的战争情况。因为在所有战争动词中,“伐”是一个高频词,故在介绍其他词时,往往和“伐”进行比较。
实际上,除了这几个词外,还有很多征战类的动词,如“戎”、“取”、“讨”、“灭”、“戍”、“师”、“释撼”,因为出现频率不高,且用法单一,在此不一一枚举。
参考文献
1 李梵《汉字的故事》P349,中国档案出版社。
2 广西师大中国优秀硕博学术论文《左传军事词语研究》P1。
3 选自“中国古代经典集粹”《左传》(北京燕山出版社),以下选自《左传》,内容与此同。
4 春秋左传注疏》,隐公元年注。
5 春秋左传注疏》,庄公十一年注。
6 左传谓语动词研究》,张猛著,语文教育出版社P149。
7 广西师大中国优秀硕博学术论文《左传军事词语研究》P1。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