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战争——《左传》的关键词——《左传》中几个战争动词之我见-论文网

时间:2014-12-14  作者:李世敏

论文摘要:左传》是儒家经典之一,详细地记叙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一些事件,但在这众多内容中,毫无疑问以军事事件为主流,由此描绘军事场面的动词也随之极其繁多,如“伐”、“侵”、“战”、“克”等等,一般的译著统一翻为“攻打”,有的学者虽然也着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如2004年广西师大有中国优秀硕博学位论文《左传》军事词语研究),但那是对533个涉及军事方面的词语的产生根源、命名缘由作系统的探讨,对几个关键性的动词没有作详细的区分性的分析,笔者行文,无非通过字词的分析,更细致地了解当时的战争情形。
论文关键词:伐,侵,战,征,战争,门

有人说,“人类是一种好战的动物,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1]我认为这句话用在《左传》中更恰当。尽管作为儒家经典之一的《左传》,所涉及的内容林林总总,方方面面,如政治、经济、文化,尤其是礼仪,但翻开《左传》,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左传》的历史是战争的历史,《左传》的时代是战争的时代,不仅几个大国之间如齐楚、齐晋、秦楚、鲁宋之间常常穷兵黩武,就是一些势力弱、地盘极小的,后人很难记住他们名字的郑国、虢国、卫国、邾国、鄀国,都从没有逃过战争带来的灾难。有人统计约春秋二百余年间,各类军事行动就有483次,大规模的战争就有14次。[2]因此,描绘战争的动词自然不少,如伐、侵、攻、袭等等,把这些动词笼统作“攻打”来翻译,疏通句意倒也无妨,但如果都一概用一个义去理解,显然只能粗线条地了解《左传》。他们中有交叉的地方,但更重要的是他们用法有不同之处。

(一)伐

“伐”在甲骨文中写作。一边是人,一边是戈,像人以戈击脖颈,《说文》,“伐,击也。从人持戈,一曰,败也。”伐即击杀,攻击义,已是定论。《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夏,郑人侵许,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似乎将伐、侵、袭三字分得很清,“伐”因“有钟鼓”而带有“正义”的色彩,兴师问罪,公开声讨,表明进攻的正义性,这是原文的观点。我认为《左传·庄公二十九年》中的话语只能强调这三个字是有区别的。孟子说“春秋无义战”,要说“伐”即正义之战是难叫人信服的。先看“公开声讨、兴师问罪”的一组例子。

1、“遂帅师而伐宋,战焉,宋无信也。”《桓公十二年》[3]

鲁、郑国之所以要伐宋,是由于宋国不讲信用。

2、“楚伐绞,军其南门。”《桓公二十九年》

楚国攻打绞国的理由,是“绞小而轻”,且自不量力。

3、“十六年夏,诸侯伐郑、宋故也。”《庄公十六年》

4、“秋,楚伐郑及栎,为不礼故也。”《庄公十六年》

5、“故子国作乱,谓晋人曰:‘与我伐夷而取其地’,《庄公十六年》”

夷人不知图报谢恩,必然导致被伐。

6、“秋,楚人伐郑,郑即齐故也。”《僖公元年》

郑国因为亲近齐国而被攻打。

7、“秋,伐陈,讨不忠也。”《僖公四年》

8、“十五年春,楚人伐徐,徐即诸夏故也。”《僖公十五年》

以上各句,或因为对方不讲“礼”,不讲“信”,或是对自己有贰心,用了“伐”字,进攻的方式是公开的,吻合了“凡师有钟鼓曰伐”一语,再看下面一组。

1、“冬,伐卫纳惠公也。”《庄公五年》

2、“夏,公伐齐,纳子纠。”(庄公九年)

“代”的原因,不是对方的过错,而是有自己的小算盘。

3、“伐我,吾求救于蔡而伐之。”《庄公十年》

这样的伐除了用居心叵测来形容外,别无他词。

4、“二年春,秦孟明视帅师伐晋,以报殽之战。《文公二年》

5、“……,郑公子归生伐秦,取汪,及彭衙而还,以报彭衙之役。”《文公二年》

6、“晋人伐郑,以报北林之役。”《宣公三年》

以上句子中,报复也好,居心叵测也好,实在难和正义沾上边,充其量也就是为自己攻打对方找借口罢了。

再看第三组。

1、“楚文王伐申,过邓。”《庄公六年》

2、“仲庆父请伐齐师。”《庄公八年》

3、“十四年春,诸侯伐宋,齐请师于周。”《庄公十四年》

4、“二十一年春,胥命于弭。夏,同伐五城。”《庄公二十一年》

5、“晋侯将伐虢。”《庄公二十七年》

6、“二十八年春,齐侯伐卫。”《庄公二十八年》

7、“晋侯使太子申生伐东山皋落氏。”《闵公二年》

8、“遂伐黄,改黄师于碏陵。”《庄公十九年》

从前后的语境看,这一组句子怎么也看不出攻伐的理由,纯粹是为了土地,为了财产,想“伐”就“伐”,这里的“伐”是完全可以用其他战争动词替代的。

(二)侵

“侵”在甲骨文中形状是ⅲ金文时左边的“牛”头演变成了人。《说文》:“侵渐进也。从人,又,持帚之进,又,手也。”“侵”的本义是“打扫”,和“伐”的本义相差甚远,但“侵”由“打扫”引申为“渐进”,再引申为象扫地一样一步一步向前扩张,即侵犯之意,“这样,侵”就和“伐”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进攻方式而对举。实际上在《左传》中,有时这两个字是融在一起的。《桓公十年》:“齐人以卫师助之,故不称侵伐。”这里就干脆将侵伐作为一个双音节词出现,看下面的句子。

1、“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僖公四年》

2、“秋,诸侯为宋伐郳,郑人间之而侵宋。”《庄公十五年》

3、四月,郑人侵卫牧,以报东门之役。《隐公五年》

4、“秋,楚子侵陈,遂侵宋。”《宣公三年》

5、“冬,叔孙戴伯帅师,会诸侯之师侵陈。”《僖公四年》

6、“秋,虢人侵晋。冬,虢人又侵晋。”《庄公二十八年》

7、“十一年夏,宋为乘丘之役故侵我。”《庄公十一年》

8、“哀侯侵陉庭之田。”《左传·桓二年》

以上例句中,1、2两句中已将“侵”和“伐”明确分工,这也是人们常拿来区别这两个字的涵义的例句,实际上,这两句因为是对文,所以不能相同,和“正义”与否无关,例3中讲了侵的理由——报复,和伐用法相同,例7中更是讲了正大光明的理由,其他的例句中的“侵”也一律可用“伐”来代替,可见“侵”和“伐”的意义和用法有重叠的地方。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话题作文写作常见失误举隅和对策_误区-论文网
下一篇论文:因材施教从改变教学方法开始—浅论师范院校《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论文网
教学论文分类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德育论文 小学英语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班主任论文 幼儿教育论文
初中数学论文 教育教学论文
小学德育论文 小学教学论文
小学教育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体育教学论文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初中英语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初中班主任德育论文
初中物理论文 学前教育论文
国防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论文 远程教育论文
相关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最新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读者推荐的高中语文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