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传统的语文教学的弊端之一是只看重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对方法的研究,却忽略了甚至缺失了对学生的价值观的教育,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把价值观教育作为重要的一项目标。本文的目的是想通过构建价值观教育渗透这个模式,以利于同行们探讨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地加强价值观教育的研究。
论文关键词:价值观,语文教学,渗透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生活的不断提高,现代化的经济,科技的发展,只注重培养现实社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只关注基础知识的学习,却忽视了人的本质,忽视了对人格的培养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教育。语文教育的实质是人生教育,语文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语文教学不仅要看重学生对语文基本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的提高,还要看重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和价值观的形成。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①价值观是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核心内容,同时一个人的价值观又决定和影响他的情感和态度。因此价值观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可以这么说,如果语文教学中没有了价值观的教育那就是没有灵魂的语文教学。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围绕中考、高考语文试卷分数的高低,形成功利型语文教学主宰着课堂内外,谁能立竿见影的取得“高分数教学效果”,谁就是教育的成功者,于是我们有很多语文教师“天天强迫学生死记硬背”倒成了最为有效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至今已成为语文教育的弊端。这与价值观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缺失有一定关系。
二、语文教育中价值观教育的内涵
教育的全部价值都体现着人的价值,脱离了这一主体需要,教育价值不复存在。“真正的教育应该以人为出发点,把发展人的素质,提高和扩展人的价值要作教育活动的轴心和归宿。”②
语文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它不仅具备提高人的生命价值与生存价值的意义,而且具有创造人的社会生命与精神生命的意义,所以语文教育不仅是让人获得语文知识的过程,也不仅仅是将“自然人”改变成“社会人”的过程。它的更重要的功能是促进人的生命的发展,既要发现学生的个性和天赋,并予以培养、教育,又要注意保护学生其他一切生命能量,使其能和谐发展,让人的整个生命系统充满生机与活力,使学生的个体生命富有意义,人生会更有价值,在语文传承中,有价值的人生才能获得永生。
在现实生活中,人的价值是一个极为重要和普遍受到关注的问题。对于青少年学生而言,因为他们的生活环境不同,对于什么是价值,人应当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如何实现人的价值等问题的看法,是因人而异的。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所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价值具有二重性,具体表现为个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个人的社会价值是个人与社会、他人的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作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取决于个人对社会所作贡献的多少,一个人对社会所作贡献越多,他的社会价值也就越高,他的人生也就越有意义。自我价值是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又一方面,是指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社会对个人和自己对自己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这种关系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人作为人的存在就要有人的尊严,要自尊、自信、自爱、自主、自强等。第二,社会应提供保证个人尊严,满足个人需要的物质和精神的条件和手段。“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是不可分割的,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必要前提;社会价值是自我价值的外在体现。自我价值要自觉服从社会价值。一个人的价值由潜在变为现实,唯一的途径是参加社会实践。”③
人生的意义就是人生的价值,这是人生观的核心,也是一个人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生的意义是指人的生活、生存实践对自我、他人和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及意义。这种影响和意义可能是积极的,也有可能是消极的,所以,人的价值观就会有积极的价值观和消极的价值观,积极的价值观形成是语文教学中价值观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消极的价值观应是人们加以避免的。通过对课文中一些人物事迹的学习,以及一些伟大人物品格的感染,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人生的意义在于探索。例如科学家邓稼先、玛丽·居里等人在科学上的贡献,英国的探险家斯科特等。
三、价值观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渗透模式构建
1.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
2.模式构建
3.实施条件
该模式要顺利实施,应具备的内在条件是:学生应具自主意识、探究意识、合作意识、勇于创新的精神。外在条件是:教师积极的引导,给学生们创造更多的更好的思维空间。
(二)实施过程
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伟大的悲剧》(茨威格)一课为例,简介一下该模式的操作流程:
1.教学目标的渗透
作为教师应该先明了教学目标,且始终围绕这个目标展开。语文的三维目标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价值观的教育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这两个目标的灵魂,知识与能力是价值观的载体,单单地进行价值观教育,离开语文的基本内容,那价值观教育则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同样,语文知识学习的过程,也即是价值观形成的过程。积极的价值观形成,就要借助于另外两个目标的完成才能实现,它是渗透于前两个教学目标之中,是在教学过程之中方能完成的。
以本课为例,要让学生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抓住重要的文本信息,并能够概括内容要点。引导学生品味本文的细节,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从而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从而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这样才会对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起着促进作用。
2.教学过程的渗透
依据教学目标,围绕教学内容,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择教学方法,这一课以“情感体验”为教学主线,通过整体感知、细节品味等途径,运用朗读、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人物心理,与高贵伟大的灵魂对话;与自己对话、与同学老师对话,在这种感受、体验、交流的课堂学习过程中逐渐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以本课为例,因为本课篇幅较长,课前要先组织学生进行充分地预习,熟悉故事情节,然后采用五个环节的教学,努力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中蕴藏着的感情。
第一个环节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这个故事;第二个环节让学生用一个词(比如:震撼、钦佩、崇敬)来形容读完文本后的感受或心情;第三个环节要求学生在中找出能打动自己的情节,学生通过再读课文,与作者对话,与事件中的人物进行对话,强化了他们的情感体验;第四个环节,学习小组选择最打动你的情节,讨论“是什么打动了你?”,对一些情节中的语句或关键词要反复品读,以加深学生的感受和体验;第五个环节教师可以用这样的几句话来总结:自己打败自己是最可悲的失败,自己战胜自己是最可贵的胜利。人可以失败,但绝不可以被打倒。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什么,从本文中你可以体验得到。
3.教师语言的渗透
高尔基曾经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