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德育论文

试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价值观的演进及对德育工作的影响

时间:2015-09-12  作者:徐海林 彭泽民

【摘要】:教育价值观是个人与社会间关系的反映,我国教育价值观在借鉴中外各种价值观相的基础上,逐步得以演化,经历了“完人”教育,“完善之人”的培养到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取向的转化,在明确德育目的追求,引领学校德育教学的改革和工作方向,推进德育教育的改革中有着重要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教育价值观,演进,学校德育

一、 中外不同教育价值观的历史考察

自古以来,人们对教育的价值取向都有各自的一片领地,提出过不同的见解和主张。从历史分析角度看来,其中最基本的有以来六种教育价值观。

(一)个体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教育价值观。18-19世纪上半叶盛行个体本位教育取向,认为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把个人的发展看成是衡量教育效果的标准,重视人的本性、本能的自然发展,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教育理想就是它的直接反映。此观点的代表有康德、卢梭、裴斯泰洛齐、马斯洛、洛克等等。他们注重个人的发展和成才,没能做到个人自由发展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这是此种观点的最大缺陷。而社会本位论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凯兴斯泰纳等,持这种观点者主张应根据社会需要确定教育的取向,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注重对社会的奉献,以对社会的效益作为评价教育价值的尺度,个人的发展与存在纯属于社会。但它过分强调了人对社会的付出,把教育价值取向绝对化。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本位价值观的进步意义是不可否认的。也有人试图调和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间隙,做到兼顾社会与个人。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就是代表,他倡导以儿童为中心,强调“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这就是“以个人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它主张个人不应按既定的模式去接受现成的经验和理论,而应以经验和理论为出发点,开辟自由的创造空间,完全展现自己丰富的个性。

(二)工具主义与伦理主义教育价值观

“工具主义教育价值观把教育理解为社会借此可以保存、延续、进步,个体借此得以获得每种素质而在未来过上“幸福”、“完满”的生活工具。”将教育本身当做是一种谋生的工具蕴涵在教育过程当中,把教育过程看成厂房中一台冷冰冰的、无人性的机器,借助这台机器高效快速地生产交换产品,为主人牟利,提高工作效果。就好比用相同的模子成批生产出同形、同质的产品,抹杀了个人的想象力和创新力,注定是教育的失败与悲哀。“事物总是运动变化的,历史、社会也总是向前发展的,当工具主义理论走向极端,暴露的问题难以避免时,人们试图从另一个角度看待教育价值观,这就是伦理教育价值观,它反对工具主义提出的充满功利性的、具有外在目的的价值观,反对教育过程中技术对人的奴役,强调个人的意义与价值;教育的意义不是生活的预备,而是儿童的真实生活过程。”这种观点强调重视个人的价值,强调人情感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发展的主动性,赋予了个体一个崭新的角色,成了教育主体。

(三)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价值观

生产力底下,经济落后,教育基础相对薄弱,人口素质整体较差、在此背景之下,高素质人才及经济发展成为人们的深切诉求,而教育又被看成了摆脱愚昧,成长、成才的最佳选择,这促使各级政府领导,学校管理者乃至家长和学生本人把升学率的高低看成是衡量学校办学的标准,造成“分数是学校的生命线”的片面认识。为升学而学,重知识的灌输,轻能力与心理素养的锻炼,重智轻德,酿成“道德危机”的产生。这便是“应试教育”的具体体现。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世界观念的更新,人们不断地向应试教育提出了挑战,最后在1993年2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正式提出“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成为了指导我国教育发展的新理念。它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生情感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注重“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在一考定终身的体制之下,由“应试教育”完全转向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有来者渐矣。这就是当前的一大难题。

二、改革开放以来现代教育价值观的逐步确立

教育价值观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人与社会、人与个体关系的认识,也反映了国家、统治者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现实需求。从历史长河中看来,不同国家、不同朝代的价值观不同,甚至连同一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教育价值取向也有所不同,追风逐日、一日三秋。本文主要介绍改革开放以来现代教育价值观的确立过程。

(一)“完人教育”——频遭时代发展的冲击。 所谓“完人”,就是指身体健壮,德行高尚,知识渊博、多才多艺的人,不然就不为完人。“士之立身如素丝然,慎不可使点污,少有点污则不得为完人矣”。完人的标准的动态存在,理想化,追随社会的变化。虽然完人教育在德国古典哲学,从康德到费尔巴哈一直保存着,但如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究竟得承担什么责任并且有多大的责任,就像是先有母鸡还是先有鸡蛋问题一样,是现今都争论不清的问题。诚然,对孩子的教育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和各个细节,需要实践者的知行统一、言行一致。在教育问题出现后,人们往往一致地对教育发出诘问,似乎学生引发的问题,其产生的原因都是教育管理放松的后果。往往造成社会的不可理解和怀疑,教育就会成为遭批的靶子和泄愤的对象。如果把所有的问题都怪罪于教育,这看似是不科学的,教育者也深感为难,导致教育问题的泛化。认为教育“无所不包”,一出问题就向教育要“说法” 有点片面化和非人性化。时代发展变化了,各种文化、思想、理念交叉并存,青年由于自身不成熟的特点,思想犹豫不决、漂浮不定,使其局限在一个模子框框中难以奏效。因此,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完人教育缺乏现实可行性,极易受现实社会发展的冲击,难以实现其预定目标。

(二)培养“完善之人”——现代教育的应有追求。 人类教育活动追求的理想目标是培养思想高尚、灵魂完美和知识渊博的人。把一个人的智力、体育、德行、情感各方面汇集起来,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是对教育目的的广泛界说。现代教育应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谋生、学会共处”懂得“为何而活、为何而生”的人生哲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当今的教育目的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这个理想目标。今天的学校,培养的只懂科学文化理论知识而缺乏公民素养的精神苍白的“空心人”和不懂科学文化理论知识缺乏公民素质只能趋炎附势,空谈人伦的“边缘人”不在少数。这两种人不具有完整的精神财富,难成人格完善和心灵高尚的人,对社会发展可能会产生不利影响。所以,今天,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交叉结合,走出“应试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仅是现代教育的深切诉求,还是历史赋予现代教育的崇高使命。通过各类教育,把没理想、没灵魂、没德行的自然个体转化为有理想、有知识、有精神的社会个体,提升人格境界。

(三)以人为本——现代教育的新取向。伴着学习科学发展观的不断深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逐步得到世人的赞同,着实令人耳目一新。当今教育中,受教育者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育以人为中心,反之亦然,教育就会失去了灵魂和精神支柱。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加强教学改革,提高中职德育教学效率
下一篇论文:论学校德育以生为本教学策略
教学论文分类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德育论文 小学英语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班主任论文 幼儿教育论文
初中数学论文 教育教学论文
小学德育论文 小学教学论文
小学教育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体育教学论文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初中英语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初中班主任德育论文
初中物理论文 学前教育论文
国防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论文 远程教育论文
相关德育论文
最新德育论文
读者推荐的德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