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中国古典文学的传播来说,大部分少数民族与汉族都偏好小说,这是由小说本身的体裁特点所决定的。有近30%的少数民族人民和汉族人民分别认为经常选择读词和读史,这两种体裁也是他们各自选择喜欢阅读的体裁中所占比重第二高的。小说与词两种体裁应该说是俗文学的代表。特别是词从产生始就被认为是艳丽富贵,而云南少数民族地处南疆,本身就具有南国的各种性格特点,如细腻、温婉、富于色彩等。徐渭曾说:“听北曲使人神气鹰扬,毛发洒析,是以作人勇往之志……;南曲则纡徐绵渺,流丽婉转,使人飘飘然丧其所守而不知觉。其南方之媚柔也。”云南少数民族人民恰是柔和,婉丽的性格,这与词本身的婉转、亮丽亦不谋而合。同时俗文学相对雅文学来说,俗文学更易于被大众所接受。词因为富丽与香艳被称为“诗余”,为文人认为是“未技”而不为。任何一种通俗的文学比高雅文学都更易于被社会或大众所认可和接受。词的通俗性决定了它成为一种少数民族人民喜欢接受的文学内容。而小说以情节为中心,情节的趣味性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少数民族人民的兴趣。而历史是更高一层次的精神追求,它是以基本的汉语技能为基础的,而汉族人民有一定汉族优势,他们在选择作品阅读时就倾向于历史性著作。
2、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方式上,少数民族人民主要通过电影与电视,而汉族人民主要通过书籍与电视。少数民族人民由于语言文字等因素,对于电影与电视更易于接受;而汉语人民虽然也可以通过电影与电视,但大部分都是较早通过书籍来接受中国古典文学。如汉族小孩较早就开始读连环画等一些普及中国古典文学的读本。
3、在阅读古典文学作品时考虑的因素方面,少数民族主要考虑作品所传递的精神、作品内容与作品的知名度等方面,而汉族主要考虑作品的内容、作品所传递的精神与作品人物等方面。
4、相比较而言,汉族更了解本民族的文化。这是一种我们无法料想的调查结果。从常理来说,对中国古典文学的陌生正可以促使其很好地了解本民族文化。但实际结果并非如此。从调查来看,对本民族文化非常熟的只占到几个百分点。当然个中原因还是很多的。相对来说,汉族人民更了解本民族文化,他们从小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在汉语环境中成长,特别是此环境中有大量的中国古典文学著作和一些具有较高中国古典文学知识水平的知识份子。少数民族人民虽地处少数民族地区,也长时间接触是少数民族文学,但他们所习都是没有经过整理的少数民族文学的一些片断,因为没有太多专门的学者来进行整理,所以他们的民族文学还未成体系,最后导致少数民族在了解本民族文化时呈现零碎性,这种零散性导向了少数民族对本民族文化的模糊性和陌生性。
5、在学习中国古典文学的难度方面,汉族主要在于兴趣不大,而少数民族主要在于语言障碍等因素。大部分被调查的汉族人民认为兴趣决定了他们接受中国古典文学的态度,他们在汉语的基础,但不一定选择学习中国古典文学。而少数民族则不同,他们大部分连语言文字都没有过关,就谈不上兴趣了。
三、对这种差异的一种思考和建议
对于加强民族融合,现已存很多观点,也不乏创见,此不赘述。笔者抛开当代现有的少数民族政策和相关观点,以实际调查为基础,以少数民族的现实需求为指导,针对少数民族与汉族对中国古典文学接受的差异,提出几点有益于提高少数民族对中国古典文学接受的建议,以期对当代少数民族工作提供一些帮助和理论支持。
1、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的文化素质是有利于中国古典文学在少数民族群体间传播的重要途径。认字水平是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少数民族人民不会认、写、读普通话,那么就无所谓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接受了。当然少数民族的汉语学习不宜提早进行,这是为避免少数民族语言的丢失。何为文化素质?它当然包括中国传统的文化与少数民族的文化,这两者也是少数民族人民必不可少的素质。只有了解了中原传统文化,少数民族人民才会有信心、有兴趣对中国古典文学进行研究;只有找到中国古典文学与本民族文化的差距,少数民族人民才会奋起直追,被激励着去学习,从而推动本民族向前发展进步。
2、加强中国古典文学著作的注解,使这些著作以一种简单明了的方式被少数民族人民所接受。可以尝试用当地民族语言来翻译中国古典文学著作,这部分工作似乎已悄悄开始发展,但还未取得实质性的成效。原因在于还只有少数的古典文学研究者投入其中,他们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翻译仍是杯水车薪,无法满足少数民族增加的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求知欲望。另一个原因是由于同化等因素,少数民族语言的掌握者正逐年减少,高质量的翻译作品也难以产出,也不可能有大批量的翻译工作者来从事此项工作。鉴于此,当代教育机构应加强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和继承,使我们已濒临消失的语言得以在少数民族间广泛流传,并形成一种强大的势头进而影响当代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者,让他们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简单化的专门人才,这于少数民族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接受大有裨益。
3、运用电影、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介来加强对中国古典文学对少数民族人民的宣传。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