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石柱“啰儿调”的现状、价值及保护措施_土家族-论文网

时间:2014-11-08  作者:陈俊巧

论文摘要:石柱“啰儿调”是我国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由于“啰儿调”史家欠重视,史书缺记载,传承方式仅是民间代传,自生自灭,现状堪忧,存在消亡的现象。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断深入人心,保护石柱“啰儿调”民歌成为历史与现实赋予的双重责任。因此,我们根据其现状提出一些相关的保护意见,以使“啰儿调”这一土家族的重要非物质遗产能够不断得到传承和发扬光大。
论文关键词:石柱,啰儿调,土家族,现状,主要价值,保护

“太阳出来啰儿,喜洋洋啰儿啷啰,挑起扁担啷啷扯,哐扯,上山岗啰儿,……”

这首山歌是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枫木乡63岁的刘永斌老人唱的《太阳出来喜洋洋》,这是“啰儿调”中的代表作,也是一首传遍全中国的民歌。

石柱地处武陵山脉与长江三峡库区交汇地带,是古代巴国腹心地带,是中国长江干流上唯一的土家族自治县。在这里孕育、传唱和发展的石柱“啰儿调”民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石柱“啰儿调”民歌与竹枝词有渊源关系。唐宋时期,“竹枝词”的主要流行地区以巴渝为中心,下及两湖,黄庭坚说,“竹枝歌本出三巴,其流在湖湘耳”[1]。从地域上看,竹枝词在“三巴”[2]和“湖湘”一带流行,石柱县正好处于其中间地带[3]。从句式结构看,“竹枝词”为整齐的七言四句体,而土家民歌中的七言四句式占有重要的地位[4]。石柱“啰儿调”的词一般都是七字句,它们表达的内容都比较粗俗、直白、乡土化,甚至有些放荡不羁[5]。从语言语音上分析,竹枝词的“女儿”、“竹枝”和“啰儿调”中的儿化音,以及当地土家方言习惯,有着惊人的相似。再则,竹枝词“调同词不同”的特点最为明显[6]。而石柱“啰儿调”中的《岩上砍柴岩脚梭》、《四句歌》等与此有同工之妙。

民国以及建国初期是石柱“啰儿调”民歌的成熟鼎盛期,风靡石柱城乡,广为传唱。20世纪50年代后期,特别是文革时期,它受到政治运动的大环境影响,从此迅速衰败。至今,石柱“啰儿调”原生态民歌既在乡间传承,又处于难以为继的濒危状态中。本文就石柱“啰儿调”的实际,提出一些保护的建议。

一、濒危状况

石柱“啰儿调”虽然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做了一些抢救、保护工作(如上世纪80年代中期,《石柱县民歌集成》中搜集到“啰儿调”曲目有10多首,占集成曲目的10%左右),但目前仍有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1.由于政治、经济等原因,20世纪50、60年代能唱“啰儿调”的艺人还有300多人,而且分布较广。现在能唱“啰儿调”的艺人,初步调查只有70人左右,占全县总人口的万分之一左右,且大多生活在县境东北山区、西北丘陵、中部河谷及南部等偏远山区。

2.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很大部分农村人聚居城镇,“啰儿调”演唱和交流的场所正在相继失去;加上科技发展,我县农村60%的地区农耕文化发生巨大变化,“啰儿调”原始的生存空间加速缩小。

3.山区的贫穷促使大部分青壮年长年外出务工,极大影响了“啰儿调”的传唱,致使目前能唱“啰儿调”的人寥寥无几,且年事已高,传承力度微弱。

4.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外来文化、商业文化、流行文化强势侵入,以其功利性、新奇观、感官刺激等元素,强烈冲击着本地传统文化以及民风民俗,使得土生土长的“啰儿调”更是无人问津,难以为继,濒于绝唱。

5.石柱是国家级贫困县,财政不可能投入足够的资金进行全面抢救、保护工作。

二、石柱“啰儿调”的主要价值

(一)历史价值

石柱,长江干流唯一的土家族自治县,境内以土家族为主的民族杂居,民俗风物并存,乡间古迹诡异,民间传说悠远。早在历史上的三次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大融合史迹鳞爪中,以及民间歌手的祖传谱系中隐约可见,石柱先民就衍生传承着石柱“啰儿调”。从黄德仁家传谱系上溯五代200年和刘永斌家族年代记载150年中可以佐证。该民歌的品种分类齐整,曲目中传统与即兴谱例繁多。历史人文与传承曲调皆可说明,石柱是流行与渝东南广大地域的本土民歌“啰儿调”的发祥地。石柱“啰儿调”极具历史考证和民歌探索价值。

石柱“啰儿调”的衬词“啰儿”等与唐宋“竹枝词”的“女儿”、“竹枝”,在句式上、发音韵味上、曲目的“调同词不同”上极为相近,似乎同出一辙,同一意蕴。我们还可以这样看,如果说“竹枝词”是骚人墨客所撰,那么,“啰儿调”却在乡间田舍里生,相对而言,一是文词典雅,二是语句粗野。通过比较研究,有助于“竹枝词”的深入考证提供佐证,填补历史上“三巴”与“湖湘”之结合部的文化受“竹枝词”影响的研究的空白;进而将填补重庆市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与保护的空白。

(二)音乐价值

由石柱“啰儿调”稍加改编出了《太阳出来喜洋洋》,唱遍了全国,影响甚广,说明它的音乐精粹同样具有代表性和可塑性;另外,石柱“啰儿调”的音乐形态包容了多方内容和多种情绪的曲目类别,说明它同样不是孤立的一个曲调样式。从这个意义上说,石柱“啰儿调”堪称为独立于区域民歌之林的渝东南较为系统的民歌歌种之一。

名为“啰儿调”的曲词腔调中,无处不在“啰儿”等衬词衬腔,归结到曲式中的半终止和终止式,以及落音落字,皆有较固有的腔调形态。

(三)人文价值

石柱“啰儿调”忠实地记载着当地的民风民俗,同时,也催化演进着民风民俗,由此可说,它是一部分当地土家人历史发展和社会进程的活的教科书,具有珍贵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价值。

石柱“啰儿调”民歌生存环境的相对封闭性,以及它的自成体系,得宜于“两山夹一槽”的石柱县境内,以土家族为主的杂居的土家、汉、苗等九个民族,它既是民族团结融合的精神纽带,又是凝聚乡土情怀的交流载体。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由“赏”到“练”说习字_书法欣赏-论文网
下一篇论文:话语分析的多个视角_语用原则-论文网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