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达到了优化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教学效果合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目的。
4、激励为主、内省升华
在语文阅读的“认读理解鉴赏评价内省”能力培养过程中,其核心在于评价后的内省。教学过程的艰难之处往往正是将课堂所“学”转化为学生所“有”,这也是检验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标准。如在学习《孔雀东南飞》的最后一阶段,教师通过再次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选段《哭坟》或《孔雀东南飞》戏剧,营造出讨论思考的氛围,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核心问题进行有现实意义的思考:悲剧的根源在哪里?从悲剧到喜剧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对于今天,如何珍惜这种条件?这一讨论和升华的过程也可以借助班级主页,论坛,班级QQ群等网络平台,从课内延伸到课后,继续进行探究并鼓励学生将自己或小组的探究成果写成小论文,在“班级网络文坛”上发表,供大家学习和阅读。鼓励学生给出评价。在这一阅读教学的总结阶段,教师还要注意肯定性的评价学生的自我学习成果,让学生有着自我探究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成就感,这将有助于学生良好情感品质和学习习惯的养成。
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打破了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时空限制,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比课堂更加互动、轻松、随意的交流环境。课堂教学与课外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能更好的利用课后时间进行深刻思考和感悟。
二、运用信息技术优化阅读教学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和学是始终统一的整体
无论是一、二步的课外网络自学,还是三、四步的课堂教学,教师和学生要主动参与到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中去。语文教师不能片面认为阅读教学的学生课外自学就是放任自流网上遨游、就是学生简简单单地浏览一下课文,然后在课内学习时教师一语道破学习的宗旨和意义。教学相伴在优化模式下的进行前提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大量运用,如教师在网上发布启发性问题、学生通过网络资源的搜集、整合来弥补课本知识的不足等等。
2、信息技术不能“喧宾夺主”
信息技术并不能取代学生对文字本身的阅读和感悟,语文能力的核心是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驾驭能力,图像、视频和音频都不可替代学生对文字的阅读和感悟的需要。信息技术的运用,只是丰富了学习内容的多样性、理解方式的多角度,它对于学生降低文字的阅读难度的作用是有限的。因此,运用信息技术,但不能时时依赖信息技术,不能让人成为技术的工具,更不能因为一堂课的学习全是音视频资料的堆砌,从而影响到阅读教学的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 赵建林. 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整合刍议. [ 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10
2 涂晔.浅谈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10
3 宋琳.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必须处理好几个关系[ J].上海教育,2000,05
4 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现代教育技术专题研究组. 关于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意见[ J].中学语文教学,2004.11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