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学校教育丢失了什么-论文网
论文关键词:学校,教育,丢失,什么
最近又有文章《中国该如何应对“人才外流”》,其中说中国“是精英人才第一大流失国”,“中国人才外流后是大部分优秀人才都没回归”,“美国《科学》杂志把清华、北大称作最肥沃的美国博士培养基地”。
这似乎说我们的学校教育,多年来,既丢芝麻、更丢了西瓜。
何谓芝麻,何谓西瓜?
中国的教育是宝塔形,基础很大,越往上越小。特别是在没有扩大大学招生数量的那些年,能上大学的学生,那简直就是凤毛麟角的少数人了。就是扩大大学招生数量后,能上大学的学生,也还是少数。能上大学的和不能上大学的,其数量关系就是芝麻和西瓜的关系。而学生的素质基础又主要是在中小学这十几年打下的。
那么,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在改革开放这三十多年是在怎样办学呢?那就是,家庭的、学校的一切人力、物力都在为学生考大学备战。从学生到老师,从小学一年级(有的是从幼儿园),一直到高三,都在为学习考大学要考的科目日夜忙碌。因此,一切与这神圣使命无关的事情及时间,通通靠边让路。所以,学校的一切,就为那少数可能升学的学生大开绿灯。给他们提供最好的寝室,为他们办尖子班,为他们配备最好的教师,在可能的情况时,甚至为他们包庇缺点或错误……如此这般之后,剩下的才去考虑大多数学生的事。这就是“芝麻们”和“西瓜们”在学校接受的差别教育,学校的工作重心在为那些少数学生服务,把“西瓜”丢在次要的位置了。
学校如此操作当然是有其原因的。因为,主管部门和社会要求是以升学人数,或入名校的名额来衡量学校的(也是间接的以分数评价学校)。所以,为了适应形式的需要,为了抢到好生源,学校每年也不得不把升学的宣传文章,想方设法做到极致,校内外张贴的海报,大街小巷悬挂的横幅,电视屏幕里的广告,网络里的消息,甚至还有宣传车的高音喇叭的吼叫,只要想得到的,只要能放大宣传效应的一切手段和方法都要用上。唯恐那家的小猫小狗还不知道!所以,每年都要习惯性地热闹和折腾一阵子。
人们常说,怎么拿来怎么卖,既然主管部门和社会要求是这样,所以学校长也就如法炮制,以此评价教师,教师只好依样画葫芦来评价学生。教师的奖金、晋级、评职、评优、评先等全凭学生成绩。一肥遮百丑,只要学生分数考好了,校长有名了,教师有利了,家长有脸了,学生有光了。学科教学可以带来如此多的好处,傻瓜才有那份闲心去认真抓学生思想教育。
为了适应主管部门和社会的要求,学校就不得不把工作基调和重心放在教好升学要考的科目上。所以,就常造成升学不考的科目的教学时间被挤占,义务教育名存实亡,学校的其他工作走了些过场。最最严重的还是,放松了学生的德育教育,丢掉了思想教育这个大西瓜!
为什么说思想教育是个大西瓜?
因为,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而思想素质是其核心。所以,中国古代教育早就十分重视思想教育了。
在古代,尚无科学知识。从孔子的学生樊迟问他怎么种地和种菜时,遭到孔子的拒答这点来看,孔子主要是传授他的思想,换种说法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主流,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占统治地位的。还可从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中看,也是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的。
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方针,几经修改,仍然还是把思想教育摆在第一位。就是其他行业的师傅教徒弟,也十分注重弟子人品的培养。在最时新,最热门的武林文化中,更突出了这一重点。
然而,作为几千年传承的文化教育的专门行道的学校教育,近几十年来,我们是这样做的吗?不是!。
有人说,日本人一手抱论语,一手拿算盘治理国家,韩国人也把儒家学说视为珍宝。
而且2008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设立国际“孔子教育奖”,中华儒家思想远播世界各地。
纵观中国教育史,横看其他国家的教育,都没有不重视思想教育的。恰恰就是我们这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的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来,也就是党的十届三中全会后,教育行业率先彻底拨乱反正,恢复了高考制度。意识形态的那套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教学质量就是学校的生命线。大会喊,小会讲,饭后茶余,街谈巷议,都是学生的分、分,真是分分分,命筋筋,系着多少人的命,拴着多几代人的心。
于是,各级各地,各类学校都把复杂系统的教育工程简单化,都习惯地以分评价学校,以分考核老师,以分衡量学生,以分判断风水,以分标榜家族,以分光耀门庭。于是乎,人们当然会像变戏法似地变着花样去追求分数,也就必然会产生一些不良恶果。致使教育从一个极端(从政治思想挂帅)走向另一个极端(以学科考试分数代替一切),后一个极端一走就是三十多年,待问题严重了,人们才开始醒悟,才去反思所走过的路。有人说,中国人,瞎折腾。好多事,折腾来,折腾去。
中国教育走的后一个极端的全程,我是在基础教育一路走来的,教师们都在跟着上面的指挥棒在转,上面怎么指,我们就怎么干。因为,钱是国家出的,上级部门是代表国家的,当然得听上面的,这无容质疑。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