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双师型"应主要有两层涵义:一层是,从整个教师队伍的结构来说,既有专职教师,又有兼职教师;既有来自高校的,又有来自企业的;既有侧重于专业理论教学的,又有侧重于专业技能教学的;另一层是,从教师个体来说,主要是指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即专业课教师既要有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岗位实践经验,逐步向教师――工程师、教师――经济师等复合方向发展。还有的教师认为"双师型"教师是"教师+工程师"。
关键词:
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双师型的师资培养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也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抓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积极从企事业单位聘请兼职教师,实行专兼结合,改善学校师资结构,适应专业变化的要求;要淡化基础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界限,逐步实现教师一专多能。”高职学校有着本科研究型院校所没有的特色,那就是注重对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双师型(双师素质)师资队伍正是张扬高职特色的一支重要力量。免费论文。可以说“双师型”教师将成职业院校的师资主流。
一、“双师型”教师的基本特征
“双师型”教师应既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一名教师要很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必须同时具备思想品德、文化、身心、专业、教育和管理方面的基本素养,还应该了解和掌握学生将来所从事职业和所在岗位或岗位群的专门知识和专门技能、技巧,并懂得高职教育的特殊规律。这就要求高职的“双师型”教师应该具备既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的素质。
“双师型”应主要有两层涵义:一层是,从整个教师队伍的结构来说,既有专职教师,又有兼职教师;既有来自高校的,又有来自企业的;既有侧重于专业理论教学的,又有侧重于专业技能教学的;另一层是,从教师个体来说,主要是指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即专业课教师既要有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岗位实践经验,逐步向教师――工程师、教师――经济师等复合方向发展。即便是专门从事文化基础理论课教学的教师,也要走向社会,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了解“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使“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有一个正确的导向 当前,有的教师认为只要拥有“双证”(教师资格证、行业技能等级证)就是“双师型”教师;还有的教师认为“双师型”教师是“教师+工程师”。 “双证”不等于“双师”,“双师”也不是教师与技师或工程师的简单叠加,而是两者在知识、能力和态度等方面的有机融合。
二、“双师型”教师的基本条件,与评价
首先应参照教师职称与工程师职称条件,强调两者的关联与结合,来制定“双师型”教师的基本条件,与评价。一般还可包括以下内容:
l理论、实践教学过程的教学与指导能力
l行业职业道德
l行业职业素质
l行业工程技术、业务能力
l组织管理能力
l协调交往能力
l创新能力
应成立小组针对各校具体情况,对细则研讨,形成具体可操作的评价体系。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途径
传统高职院校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上,一般采用“送、下、带、引、聘”等方法。“送”是选拔部分教师到重点院校的对口专业进行深造,深造的重点是那些从企业引进的实践应用能力强,但专业理论相对薄弱的教师。“下”是让部分教师下到基层企、事业单位(包括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锻炼。对于没有相关专业实践经验的教师,尽可能多安排他们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实习,丰富、提高他们的实际知识和能力。“带”是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定期对中青年教师有针对性进行实习、实训的培训。“引”是指从生产一线调入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担任专业教学工作。通过引进人才,引进专业骨干、学科带头人,加大师资培养力度。“聘”是指聘请本行业本专业的专家、企业家担任客座教授,对现场技术技能水平要求较高的、专业性非常强的课程,聘请现场技术人员讲学,并请他们做兼职教师,保证学生能够得到“双师”型的教育。
以“产学”合作为导向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保证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办出高职院校的特色,提高专业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在建设一支“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时,可采取以下做法:
1、采取多种方式,体现学校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上的导向。
2、分期分批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训练,参加专业实践训练的教师应完成以下几项任务:(1)开展行业或专业的社会调查,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科技、新工艺。(2)带着教学中的一些课题,到企业去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在他们的帮助下提高嫁接、推广和应用新技术以及进行科研开发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3)加强学校与合作企业的经常性沟通与联系,为“产学”合作教育建立纽带。
3、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体现以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熟练的职业技能与综合职业能力、专业理论与实际、教学与生产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
4、改善双师型师资结构,可以通过培养青年教师的双师素质来实现。通过建专业实验室、实训基地提高教师的技术开发能力。专业实验室的建设都可由相关专业的老师组成项目组负责方案的设计和实施。依据课程要求和实际技术与工程背景,由教师和学生自行设计、自行安装和调试,,实行新的“以实际技术、工程和科研背景来组织实践教学内容”创新模式,使其规模和技术水平达到先进水平。
5、要求教师面向企业,面向生产,直接参与技术开发、技术转化与技术改造。免费论文。经过专业实践,为专业教师积累较为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并形成了一定的科研开发能力。
6、采取激励措施,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免费论文。从制度上、政策导向上,向积极开展“产学”活动的“双师型”教师倾斜。如规定学校认定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必须具有一年以上的企业或工程实践经验,有一至二项科研成果。
7、建立能发挥双师型教师潜力和作用的“产学研”创业机制。要引导青年教师在重视理论进修的同时,重视实际应用的研究,重视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8、在教学部门中确定合理的双师型师资比例结构。合理的双师型师资结构,对于高职高专院校的特色教学十分重要。学校有必要为各部门确定合理的结构机制,委派有热情、有创新和实干精神的双师型教师担任教学领导工作。
9、参与项目开发和参加实习培训的教师,要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和分配上的倾斜。对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潜心应用开发的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于他们的创新成果,要像其他科研和教学成果一样,给予充分的重视。通过应用开发,教师可完善知识结构,增长操作技能,提高自身素质,这有利于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在现行的教师职务评定中存在着强调科研论文质量和发表论文刊物级别的倾向。这根指挥棒无意地在引导教师热衷于将自己的论文发表到理论性的“核心刊物”上,而忽略了实际应用的研究。
总之,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适用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由此确定的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要求也就不同于普通高校。决定了从事高职高专教育的教师不仅需要具有本专业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必须具有较强的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能力的“双师型”师资。
参考文献:
[1] 古华实.“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探讨 [J].成都职教,2006(4):36
[2] 黄俊民 “双师型”师资发展方向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 张铁岩.高职高专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报告[2006-06-15].http://www.syepi.edu.cn/GJjiao/921006/921006cl/dzb/921006xmyjbg/ss8/ss8.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