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生因心理障碍休学、退学的比例逐年上升,占大学生休学、退学总数的很大一部分。他们在心理个性、健康状况上也容易呈现出自卑与自尊心理冲突、焦虑与忧郁心理矛盾、人际关系敏感、嫉妒和敌对性、依赖思想较重以及精神异常等特点。贫困大学生把取得大学学历作为日后提高就业水平从而使自己和家庭摆脱贫困的重要途径。他们在求学过程中承载着比非贫困生更大的期望和更大的心理压力。同时由于自卑,缺乏足够的承受挫折的忍耐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从心理上易采取逃避、退缩等应对方式。自卑与自尊的矛盾性是贫困生的重要心理特点。他们对涉及自己的事情极为敏感容易引起强烈的情感波动。还有些贫困生存在极强的依赖心理,只想依靠各种有利的政策,尽可能多的从学校得到更多的资助,缺乏自强自立意识和感恩心理。在人际交往中,也有可能产生抑郁、孤僻心理。贫困生由于经济匮乏难以支付这类额外开支,如果不能另外开辟人际交往空间,易导致一部分贫困生索性采取“自我封闭”,失去与他人交往的热情。关于人工智能的论文少数贫困生好攀比、讲究衣着打扮,追求享乐与高消费。由于虚荣,往往打肿脸充胖子,用国家、学校资助的钱或者父母辛苦借来的钱大肆摆阔。还有些贫困生自尊心极强且心胸狭窄,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荣誉、地位和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从而对他人产生嫉妒情绪。有些贫困生由于生活状况的不尽如人意,嫉妒抑郁,这些情绪又不能得到很好的调整,当不满和愤恨达到极限时便会做出一些极端行为。当前,部分贫困大学生存在强迫、人际敏感、抑郁、自卑、依赖等不健康的心理和道德滑坡精神空虚、思想不稳定等问题。云南大学的马加爵杀人案件就是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极端表现。另有少数贫困生虽然曾经努力过,但是没有取得期望的效果,于是丧失对生活的信心,产生绝望心理,就可能采取如自杀等方式,以寻求解脱。
以往高校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工作在方式上多侧重于他助,在内容上多侧重于经济资助,和谐理念引导下的高校资助工作,除了要进一步对原有的资助体系加以完善外,更多地要在贫困大学生自助能力的提升和健全人格的培养上加以探究,“资助”中不忘“志助”。对于贫困生来说,导致他们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归之于经济上的贫困。因此学校应充分利用政府对大学生采取的“奖、贷、勤、减、助 ”等政策以及学校的相关规定,根据实际情况帮助贫困大学生建立完成学业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经济保障,从而使贫困大学生从根源上消除心理焦虑。
三、如何看待贫困大学生的“弱势”问题 2/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