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和说都是属于输出性质的语言交际活动,要求语言准确、规范和有效传递信息;写作还要求有逻辑地组织段落,使文章内容条理显得清晰。
构思是写作的一个重要步骤,在利用思维导图来构思写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围绕一个中心将大脑中产生的思想以网状图形记录下来的思维模式。特别是自由写作(freewriting)时,学生环绕主题,并根据自己现有所了解的知识去将所有意念和想法,以及一些新的创作内容都全部写下来,并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将所有内容都表现出来,最后再进行编辑调整,勾勒出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并把文章余下的部分完成。
例如,有一项写作练习为“Tellastoryaboutanunforgettableexperience.”,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可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让学生根据所给题目学思考一到二分钟,围绕话题自由想象,把相关要点记下来,英文不会写的可以查字典或用中文代替,尽量多地使用形容词和各类词组。
(2)教师将某一学生作品抄在黑板上,让其他学生进一步修改。这样对思维导图原理不太理解的学生可获得直观的学习机会。
(3)学生尝试把思维导图作一线性的连贯陈述,确定最佳陈述顺序。
(4)学生们再次修改自己的思维导图,整理出与文章的相关性和重要性最符合的各类要点。
(5)最后根据思维导图开始动笔写作
从实践教学的效果来看,运用思维导图这种方法确实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发散思维,提高写作的积极性和技巧,并使其文章内容更加丰富、结构更加清晰合理。
三、高职英语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的意义
如何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使学生从接收式学习向发现式学习转变,包括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是英语教学中的难题。通过教学的实践表明,应用思维导图辅助英语教学具有积极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是学生在老师引导下独立、自主地去研究和学习,掌握知识、获得能力,并且很好地运用这些知识与能力的学习方式与过程。作为一种学习策略和学习能力,自主学习不仅有利于激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敢于表现,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实践证明,思维导图策略无论在巩固词汇还是阅读和写作过程中都是十分有效的学习策略,一旦学生掌握了使用思维导图进行英语学习,思维导图的使用可以大大提高学生们英语学习的自主性和效率。
2、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从教学实践来看,思维导图的运用能促使学生有效扩展他们的词汇量,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词汇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助于学生通过词语联想来提高他们对单词的理解和记忆。在写作上,思维导图可激发学生的想像力,有助于学生将所有想到的各种要点以形象的图画或表格等方式灵活表现出来,并找出各要点间的相关性或逻辑性,帮助整理相关联的信息以及梳理文章结构,同时还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结构更加有序合理。
此外,在学生不断修改整理所绘制的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做出调整。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动手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还促使学生逐渐学习如何从不同角度或不同侧面去思考问题,并能提出一些新概念或新见解去寻找不同的方法或方案来解决问题,使得其创造能力得以充分培养。
3、有利于提高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不同学生在学习能力、方法和特长都不同,对事物的看法和观点也存在必然的差异,因此,其思维维图也就一定不相同,这就为学生相互间的交流提供了必要性,也为学生自主发挥创造力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学生为了完善各组的思维导图,必须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在表达过程种把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具体化和明确化,相互交流和补充,从而达到知识共享和相互启发,这是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培养的过程。形式多样的思维导图可适用于各类学习任务,学生通过共同学习和合作,取长补短,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英语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四、结束语
由此可见,思维导图是一种刺激思维及帮助整合思想与信息的思考方法,也是一种观念图像化的思考策略。它能让学习者自由地激发扩散性思维,发挥丰富的联想力,想像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语言组织能力,又能有层次地将各类想法组织起来,还能增加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建立信心。通过多项教学实践表明,思维导图在英语教学中确实能见成效。
参考文献
1 周远妹, 浅谈Mind-map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www.vcmblog.com/UploadFiles/2009-1/110445310.doc
2 陈敏,思维导图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J] ,外语电化教学,2005(1) .
3 庄德华,概念图策略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意义, http://en.zj.cn/Article/Print.asp?ArticleID=11485
4 徐业萍,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科技信息,2008(27)
5 Anderson, N.J.,第二语言阅读探索[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