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试图让问题来自于学生。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问题,让问题来自于学生焕发教学生命活力。
关键词:问题,学生,教学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国家《课程改革纲要》也指出:只有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的学习需要与兴趣的教学,只有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只有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那些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才能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发展。
新一轮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和关注焦点,是讨论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需推进新型的教学方式,打破被动接受的学习机制。本校正在进行研究、探索的教学法――“五步二备”教学法,试图让问题来自于学生,打破被动接受的学习机制,以焕发教学生命活力。
一、 什么是“五步二备”的教学法?
“五步二备”是指教师通过第一次备课,整理出几个预习导学的问题,发给学生,要求学生问题,教师根据收回的学生反馈的问题,进行第二次备课,(或多次备课)。其中,又分出五步。
第一步,预习导学。(选取某一重点章节)提前一周,将学科要传授的知识内容,由教师整理出几个重点要思考的问题,提前发给学生。这也是教师的第一次备课。
第二步,收集反馈。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思考后反馈的问题是学生的学习需求点,也是教学的关注点。
第三步,二次备课。免费论文,问题。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新一轮的备课,以学生在预习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为依据,重新设计教学,修改教案,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课。
第四步,解决问题。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讨论,或请同学将自己的问题提出,来引起或激发其他学生的思维。
第五步,小结升华。教师协同学生共同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并总结升华。(教师课后反思)。
二、探索 “五步二备”教学法,让问题来自于学生。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认为,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时下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强调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消极的地位,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具有独立精神的人,一个对事物有自己独创的思维与见解、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的人。免费论文,问题。我们进行的“五步二备”教学法的教学研究,让问题来自于学生,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以焕发教学生命活力。
1.树立教育民主思想,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
民主是本世纪师生关系的核心,教师相信、尊重学生,把学生作为一个有独立个人权利的社会人来对待,是实行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前提。有人认为,中国教育最大的弊端,不是在学“问”、而是在学“答”。死记硬背、唯唯诺诺,就是好学生;独立思考、善学敢问,就是傻学生。一代人,如果没有独立思考能力,最后结果就是把复合型人才培养成“附和型人才”。这种观点虽然有的偏激,但还是指出树立教育民主思想,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的重要性,。
提出一个问题,比回答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让问题来自于学生,关注学生需求是“五步二备”教学法的重要基础。教师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从文章的主题、内容、思想、感情等方面提出疑问,将自己的疑惑用简洁的文字表述出来,以供全班同学一起探讨。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的处理,应根据不同的类型,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处理:
其一 学生自己读懂的问题。这类问题不用老师讲解,通过学生自己交流,在“检测”其他同学学习情况时即可解决。其好处是激发了学生竞争意识,他们的学习收获可能更多更大更深入。
其二 在学习中的有疑惑问提。这类问题,提出来,全班交流,生生交流,师生交流。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应慎重处理;不管哪类问题允许学生多种答案并存。学生共同的难点,教师才加以点拨,其内容也仅供学生参考,学生可以不采纳,继续争论,继续思考。
只有尊重学生,才能切实地关注学生,只有让问题来自于学生,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才能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五步二备”教学法,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试图让学生从“学会知识”向“学会学习”转变。免费论文,问题。
2.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目标,把“讲”的权力放给学生。
“教是为了不教”,二十世纪60年代,叶老就非常明确的提出了“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的著名论点。现在我们把“讲”的权力放给学生,“不教也是为了教”。已知世界的知识是可以“教”的,然而,人的“能力”,如发现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能力等等,我们老师是无法“教”给学生的,更不可能“交”给学生。因为能力是潜伏在学生本人的生理和心理层面的特质,不能由外人“教”。因此,人的“会学”、独立、创造等能力,只能培养,这也是高考能力测试的要求。
由于长期的传统习惯的影响,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较少地给予学生陈述自己的意见的权利与时间,因此,我们所谈的“培养问题意识”往往是没有支撑点的,只有把“讲”的权力还给学生,把尊重学生人格、相信学生的能力作为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首要条件,教学在学生想讲、愿讲、乐讲的基础上展开,才能结合学生实际,发挥主体作用,有效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五步二备”教学法,我们不但要让学生质疑问题,还要给学生以陈述意见的时间和权利,在教学设计及实施过程中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重要目标,
3.发展个性化思维,把“体验”生活的时间还给学生。
在传统的教学中曾有这样一个比喻:“学生需要一碗水,老师就要准备一桶水。免费论文,问题。”它道出了师生之间一种单向的知识传授关系,学生没有体验、感悟的过程,只有被动的接受。
真正的学习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最终有效地完成。美国教育家菲利普(P.J.Philip)在研究中发现,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往往可以记住10%他们所读到的、20%他们所听见的、30%他们所看见的、50%他们所听见且看见的、70%他们所说过的和90%他们所在做一件事情时所说过的。“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要是演示给我,我就会记住;如果还让我参与其中,我就会明白”这句朴素的格言蕴含着这么一个道理:学生要发展,就必须体验学习的过程。
现代教育观认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的不可避免,学习者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经常是千差万别的,而这些差异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现象资源。
高中政治生活化,政治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生也开始意识到学习政治与生活的关系,这一点不可忽略,应当利用起来。高度发展的互联网,让教学生活化成为现实,在诸如腐败、拆迁、网络、教育、医疗、科技、经济、房价、钓鱼岛、就业等等话题上,为学生的体验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学生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又经常是千差万别的,“五步二备”教学法让学生自由参与探索,充分调动学生本身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能使学生碰撞的不同的思维,并能在情感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达到师生之间、学之生间保持有效的互动,真可谓一举多得。
三、“五步二备”教学法的实施。
现以《国际关系的决定》为例,谈“五步二备”教学法:
第一步、预习导学――激发学生的内燃点。
确立明实的教学目标是教师上好课的前提。“不教”是有充分准备的“教”,“不教”与“教”是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体。叶澜老师曾指出,学情分析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目标往往是空中楼阁,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心理认知特点,才能确立其在不同学习活动中的最近发展区,而从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来阐述最近发展区就是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教材或从老师的假想出发,教师就应该通过预习导学,来了解学情。
教师课前给学生提供导学“问题”可以是:
1.简明扼要的重难点。让学生有一个自学的方向,要求学生通过自学,了解教学内容。
2.让学生反馈自学中存在问题的提示。如“你预习本框内容时发现了什么问题”、“你希望课堂上讨论什么问题”、“你想为课堂提供的是什么问题”。
如当前国际关系风起云涌,正是紧贴生活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重难点,或时事,提出问题,如在钓鱼岛问题上,中日态度如何?请结合《国际关系的决定》,试分析其原因?或者是,你感兴趣的话题是什么?请提出你感兴趣的话题。
第二步、收集反馈――诱出学生的活跃点。
我们的受教育者是活生生的人,都生活在现实生活中,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领悟到人生、社会的真谛;让学生在经历参与成功体验、主动体验、期待体验的过程中,增强成就感,感受学习的乐趣,真正实现教育教学的目的。“五步二备”的教学,教学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诱出“快乐 ” 导出“美丽”,有利于学生愉快的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如有的学生提出:中国政府为何不进行中日绝交?中国红客联盟黑了日本政府网站,中国政府应支持吗?为什么俄罗斯并不会支持中国收复钓鱼岛?中日若为钓鱼岛开战,美国怎么办?等。由于学生提问的广度往往较宽广,不以教学框题为限制,这时,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思维重新整合教学框架,当然也可以作为伏笔,“请听下回分解”。
第三步、二次备课――逼出教师的深思点。
建构主义理论的师生观认为: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
课前的预习导学能为教师的第二次备课提供一个明实的教学目标提供依据,让老师能精心设计,找准切入点,抓住问题的关键点。另一方面,这也是给教师增加负担与压力,学生的问题千奇百怪,而且网络世界,学生不一定比教师知道的少;同时,教师收回的学生反馈的问题,可能有的已经超出本节内容,教师要依据学生的问题,进行重新备课,以学生为主打乱教学布局,按照学生的反馈内容,重新建构课堂教学目标、方式与教学内容等,这些是对教师的挑战,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