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因势利导,耐心地鼓励学生去产生的见解,就学生的某些观点展开讨论、论辩,逐步培养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文本认知过程,培养学生的初步思辨能力。
课后,也是笔者认为最关键的一步,即为学生的课后生产能力。教者每次上完课要结合当次讲解范围留给学生适量的任务,如就课堂上讨论的某些观点形成书面文字,把个人感悟提炼成理性观点;借用某些作家作品风格、特点,尝试创作自己的小作品等。这样学生在知识的加深、巩固或模仿完成的同时,思维的运转也促成了一次思辨能力的操练。正如美国文学理论家罗伯特·司格勒斯认为,“我们创造的文本是比任何我们从外部接受的文本都要更深刻和更基本地从属我们自己的文本……在文学解释中,我们只占有我们创造的东西”。④p6“他们(学生)的生产能力是人文学科训练的本质”,④p7 “学生的创造是教育过程的顶点”④p6 课后训练过程中,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内化了相关知识。因此,文学课教师决不能简单的作为一个知识的收集、复制传输者,激发学生“创造”能力更为重要。在“创造”过程中,他们必须完成从初级的感知、直观经验到最终能理性思辨的系列步骤。 没有学生的这种创造,人文学科的教育过程是不完善的,也更谈不到让人文精神内化到学生的人格塑造和价值观中。
此外,要发扬人文学科的精神内涵,适度增加英语专业主干课程的课时量,加大对主干课程的重视也很有必要。积极在校园内举办相关学术交流会、组织文学社、排演文学作品,建立网络文学爱好群让校园首先回归人文氛围,精神殿堂,让学生在充满浓厚文学、艺术氛围的环境中逐渐褪去沾染的世俗风气,由内而外的实现个人蜕变,彰显人文学科最终目的。
参考书目:
①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外语
教育出版社,2000
② 范谊,茜渝萍.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内涵与层次定位[J].外国文学研究,2005(3)
③ 胡文仲,孙有中. 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试论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 J].外语教
学与研究, 2006
④ 罗伯特·司格勒斯 符号学与文学 [M] 春风文艺出版社 1988
⑤ 舒伟. 对高校英语专业文学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02)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