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窘境之反思

时间:2015-10-20  作者:齐丽霞

[摘要]高校英语专业中,英美文学课以其独特优势在传承英语语言的魅力的同时,更教化和铸就着一代代英语人的灵魂。然而,当今在崇尚物质利益的社会大氛围下,人们似乎遗忘了这门课程带给自己的精神滋养,英美文学课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冷遇。本人作为此专业的一位教师,结合自己的经验试图对本课程的当前境遇适度分析,并就教学环节、教学策略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
论文关键词:英美文学教学,反思,课后产出

大学教育中,英美文学课程历来是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0)中明确指出: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 、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文学课指涉现实,反映生活,起到影响和改变社会现状的作用。然而,现实中在商业经济运作的大氛围下,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想备受推崇,英美文学课程在各大高校已经处于边缘化困境,课时的压缩使得教师面对如此庞杂的知识体系,无论是运用传统课堂还是多媒体教室,大多选择了跳跃性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这对原本毫无文学基础的同学来说更是一头雾水,加之社会主流风气的影响,更加造就了学生的功利性态度,忽视文学课程的学习。

鉴于英美文学课目前的窘迫状态,考虑到人文课程对于全民人文素质的长远影响,许多专家学者已经开始呼吁关注人文学科,并就英美文学课的教学内容筛选,教学方法提出了一些切实的意见。本人作为此专业的一名年轻教师,尤为关注本专业方向的发展态势,也结合本人的实践经验,就此专业的实际教学现状及应对策略进行了反思。

1、英美文学课程教学课堂现状

1、课程安排——知识量大,课时量少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多地谈论英语专业的生存危机,许多专家,包括英语专业的学生也认识到,英语专业已经越来越没有专业特点,毫无优势可言。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恰恰是受社会大环境影响,英语专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放弃或削弱了本专业的传统“内核”——即语言学,文学和英语国家文化。英美文学课作为传统的主干课程,而在实际的课时占有量上却无足轻重,这在众多高校中都普遍存在。结合我省实际,大多高校都会在本科三年级安排一学期的文学课程,每周两学时,共计不超过几十学时。而这短短的几十学时内,教师一般要完成无论是英国方面的中古时期到现代主义时期,还是美国方面殖民地时期到二战时期的文学课程讲授,实在难以做到精、全、深;甚至只对每一时期的主流学派、名家名作概论,泛泛而谈也难谈完。

2、教学内容——重历史,轻作品,鲜评论

在有限的课时量内,要保证完成教学任务,大多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倾向于按编年史的顺序,泛讲每一时期的历史背景,主流学派,主导特征,最后列举代表作家、作品。这种方法虽脉络清楚,有利于学生认识文学的源流关系,却有走马观花之嫌。学生学完以后,除了能记些作家作品的名字或某些作品的内容梗概外,留在头脑里的印象非常淡薄,甚至混淆不清。在这种现实下根本谈不上真正深入到原文本中去体验英语语言的魅力、探求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思索英语语言文化的缘由,当然也更无从谈起引导学生从理性、批判的角度运用相关的文学理论知识去评论和鉴赏作品。这种概、泛式的教学最终也无法将人文课程的初衷落到实处。

3、教学方法——填鸭式主导

鉴于以上课时量少,课程信息量大,知识庞杂的现实,在很多的英美文学课堂上,教师不得不仍沿袭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模式。此外,这种模式的延续也是由于一般很多学生之前文学基础基本为零状态,如若课前做足不了准备工作,课堂讨论很难有实质性进展,而三年级很多专业主干课集中开设,部分学生由于个人兴趣必然会厚此薄彼,任由教师再启发引导,无奈课堂讨论也流于形式。

4、教师无招,学生失趣

目前,大多高校英语专业教师队伍中,年轻教师占很大比例,个人教学经验尚处于探索学习中,而人文课程又是一个需要长期积淀的学科,因此年轻教师担任此课程讲授着实是一大挑战。如若平时教者忽视自身学习、文学根基不稳、教学经验不足,加之上述种种现实情况,实在很难驾驭此类课堂。引导不好很容易让课堂陷入单调、乏味的尴尬境地,而教师自身也显得束手无策。与此同时,在学生面临如此庞大的知识体系茫然不知所措的时候,面对如此引导者,失去兴趣也无可厚非。

2、 英美文学课堂教学之反思

筛选适合有限课时的教材

目前,一般的文学教材都比较厚,让学生首次接触就产生望而生畏心理;其次,教材大都按年代顺序编排,内容全而不精,且早期的作品难度较大、生词较多。初学者一开始遭遇如此苦涩,生僻的原著,极易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此外,很多的文学教材极易忽视文学批评方法的介绍,很难帮助学生提高他们运用批评方法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针对以上情况,筛选实用、适当的教材尤为重要。针对不同课时量安排,应选用不同教材,尽量符合各学校本专业实际状况。 尤其课时量较少的高校,选取教材要打破传统观念,打破“以史为序”的框框.采用类似“断代文学”的做法,不妨尝试先从学生较为熟悉的当代文学讲起;体裁上,也按学生的熟悉程度,从小说、散文、诗歌、戏剧、评论等排列;选择文学作品和文学批评理论结合紧密的教材。这样的教材尽管遗漏了部分文学史及很多经典,但可以让初学者在较为熟悉的字眼、术语或内容中慢慢培养对该课程的兴趣,尽管可能接收的文学知识有限,但相较之下理解程度会较为深刻、全面,由此得出的个人感触也较为深切。

讲授弃全求精

有限课时讲授要求全面已然有诸多的不现实,教学效果收效甚微;那么相对之下,弃全求精应该是较现实、合理的选择。当然,要保证有限时间达到效率最大化,这也有赖于教师的整个教授计划合理与否、筛选内容依据可行度等因素,这是对代课教师专业水平和素质的极大考验。首先,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要有一个全面把握,多方面的参考进行有效筛选,一般应体现不同时代特征,不同文学流派;依据个人兴趣或个人的熟悉程度选择讲授知识固然可以使教者发挥淋漓尽致,但并不是科学和理想的办法。其次,对所选教学内容,,教者要力求做到多方位,多角度的讲解和剖析,结合作品的最新评论动向,启发学生用多元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作品,评论作品,并鼓励学生大胆的发表个人观点。

课前引导、课中互动、课后产出

要保证学生真正在这门课程中受益,除了教师的单方面付出当然远远不够,教师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起到很好的引导和监督学习过程的作用也不容忽视。这就要求教师要全面掌握学生在课前、课中及课后对于这门课程的关注程度。

课前,每次留给学生明晰的查找资料的范围、方向,留给适度的预习内容。

课堂上,涉及到课前预习内容的,教者务必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分享相关背景知识,发表见解,做到对课前学习状况的监督和掌握。此外也要注入现代化教学手段,用生动的音、画、影、像去激发学生的兴趣、想象力和感知力外,更要会合理分配课堂时间,讲授和互动比例根据课程内容变化及时调整,不能僵化死板,突出互动环节。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培养学生掌握工作拓展能力的一次教改探索
下一篇论文:浅谈多媒体技术在《电路分析》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论文分类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德育论文 小学英语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班主任论文 幼儿教育论文
初中数学论文 教育教学论文
小学德育论文 小学教学论文
小学教育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体育教学论文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初中英语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初中班主任德育论文
初中物理论文 学前教育论文
国防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论文 远程教育论文
相关教育教学论文
最新教育教学论文
读者推荐的教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