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教学系统设计中的理论基础分析研究

时间:2015-09-09  作者:余树娟

摘要:本文通过对教学设计的各理论基础系统分析研究,我们了解到一个成功教学设计的前提条件是必须要清楚教学设计跟那些理论有关,它们之间存在那些密切的关系,并科学地利用这些理论指导教学设计。同时要密切注视这些理论的发展,这些理论发展进步一小步,可能会促进教学系统设计进步一大步。
论文关键词:教学设计,系统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教学理论

一 系统理论

1 老三论系统科学理论的应用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将系统科学(包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老三论)的系统方法首次运用于解决教育技术领域的核心问题[2],从而诞生了“教学设计”这一新理论,促进了教育技术科学的蓬勃发展 。老三论的系统方法是指: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运行过程中来加以考察的一种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去考察系统时,要从系统观点出发,着重从整体与部分,系统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中全面、综合、动态地去考察对象,以便最有效地处理、解决现实问题,达到改造主、客观世界的目的。按照系统论的方法去处理、解决问题时强调应符合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和最优化等几方面的要求。老三论的系统方法在教学设计中的具体体现是:① 整体性。任何一个教学设计都包括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几个阶段,而且也按照这个顺序逐步展开,而这几个阶段正好涵盖了一个教学系统进行教学活动的完整过程,能够较全面、真实地反映出整个教学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按照这种思路顺序展开的教学设计能较好的体现系统方法的整体性;② 层次性。层次性是指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将分成若干个层次组织成为有机的整体,高一层次系统结构的要素总是包含着低一层次系统的结构。比如:设计中的“教学分析”总是包含“学习任务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和“学习环境分析”三个层次,而“学习任务分析”又包含“教学目标分析”和“教学内容分析”两个层次;③ 动态性。动态性充分体现在教学设计本身是针对教学系统活动进程的设计。离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两种活动,就没有教学活动进程可言,也没有什么教学设计。同时,动态性还体现在对教学实施过程所作的形成性评价。④ 最优化。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是教学设计始终追求的目标。在教学中实现最优化的手段有许多种,常用的有通过教学策略的有效运用和各种技术支持环境来优化。

2 新三论系统科学理论的应用

系统科学的新三论是指“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和“超循环理论”。这三种理论的共同特点是:以系统为对象,研究其有序与无序、平衡与非平衡等状态的内在有机制及转化条件,由于这种内在机制及转化条件取决于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即涉及系统的“自组织”问题,因而“新三论”也称为“自组织理论”。 新三论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主要是促进教学设计理论与应用的深入发展。新三论的系统方法特征是在老三论所具有的整体性、动态性、层次性和最优化等特征基础上增加了开放性、非线性、协同性和涨落性的特征。在具体应用中从五个方面促进教学设计理论与应用的深入发展。(1)正确贯彻“整体性”。传统教学设计存在着在复杂技能领域也进行三维划分的缺陷,为了克服这个缺陷,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整体性教学设计”。“整体性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包含学习任务、支持性信息、即时信息、部分任务练习等四个要素。“整体性教学设计”用完整任务取代部分任务,强调要给学生提供一套真实的、面向实际的整体学习任务,同时关注整合、协调各项子目标(部分任务)的重要性,因而有利于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的综合培养,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技能迁移到现实生活的其他领域;(2)体现“非线性”特征。非线性是指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呈现非线性关系。教学系统有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等四个组成要素。图如下:

教学系统构成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教学系统中有六种基本关系。即: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学内容、教师与教学媒体、学生与教学内容、学生与教学媒体、教学内容与教学媒体。在这六种关系中,有些关系彼此有较强的相关性,可将它们结合在一起,有助于对问题的深入理解。比如可把教师与教学内容、学生与教学内容结合为“师、生与教学内容”关系,把教师与媒体、学生与媒体结合为“师、生与教学媒体”关系。这样,教学系统中就包含了四种最基本关系,即:教师与学生关系;师、生与教学内容关系;师、生与教学媒体关系;教学内容与教学媒体关系。在教学设计中应重点体现这四种关系的非线性。包括:①坚持“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育思想和“学教并重”的教学观念,强调在教学中既要发挥教师的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体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非线性关系;②体现“师、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包含的教师与教学内容、学生与教学内容两种关系,在教学设计中要通过“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的设计、实施来贯彻和落实。教学内容组织策略可分为“宏策略”和“微策略”, 宏策略是指在一个教学单元或一门课程内、各种知识点之间因非线性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知识体系中,各种知识之间所存在的结构性关系;而微策略则是强调在一节课内,如何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某个主题来组织教学;③体现“师、生与教学媒体”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在教学设计中主要通过教师、学生和教学媒体三者之间发生多种互动来实现;④体现“教学内容与教学媒体”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在信息时代,教学内容在数字媒体中按非线性、超链接方式组织,这种组织方式的最大特点就是非线性。(3)充分运用“协同性”。协同学理论对“协同”现象的解释是:系统内原先处于无序状态、具有不同质的各组成要素,后来在支配原理的作用下,系统会因“同化”逐渐按照某个统一的模式而协调一致地运动,这样,系统就从无序变为有序,并形成一个新的有序结构。这种“协同性”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中得到充分的理解和应用。(4)有效利用“涨落性”。在系统设计中,要使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涨落”起着杠杆的作用。调节过程是:由于某种原因,系统的状态都有可能发生一些小的起伏涨落,有了这种“涨落”,再通过非线性系统的协同作用所引起的有关效应加以不断放大,就能使系统由不稳定的无序状态跃迁到一个新的稳定有序状态;(5)保证系统“开放性”。使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最终形成耗散结构的前提条件是:要求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要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及信息的交换。到21世纪,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系统的开放性提供了物质基础,使系统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得到了极大地发展。

二 学习理论

教学系统设计的目的是促进学习,因此教学设计必须要以学习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不同流派的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的作用来论证。学习理论流派常见的有四种,即: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认知—行为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1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主要观点认为学习是一个刺激—反应的(S—R)过程[3],它把环境视为“刺激”,把刺激后产生的具体行为看成“反应”,这一理论认为环境对个体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在教学中实施合作与交流学习模式刍议
下一篇论文:开放教育命题质量评价及试卷分析探讨
教学论文分类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德育论文 小学英语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班主任论文 幼儿教育论文
初中数学论文 教育教学论文
小学德育论文 小学教学论文
小学教育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体育教学论文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初中英语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初中班主任德育论文
初中物理论文 学前教育论文
国防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论文 远程教育论文
相关教育教学论文
最新教育教学论文
读者推荐的教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