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实施合作与交流学习模式刍议
论文关键词:教学,合作与交流学习模式
合作学习的思想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最初是由美国学者威廉·格拉塞提出,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学生学习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因此对当时的教育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并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后又被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在现如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在教学中广泛运用合作与交流学习模式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乐于创新的精神以及热爱集体、团结协作、友善待人的优秀品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学中合作与交流学习的基本模式
在教学中进行合作与交流学习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教学活动本身就是师生之间合作与交流的过程。这种交流体现在多个方面,如授课过程中的提问与解答、课后的辅导与答疑、作业的批改与讲评等等都是师生间合作与交流的体现。
合作与交流学习强调教员要坚持与学员间的交流与合作,变传统的“你不会学,我教你学;你不愿学,我强制你学”的教育观念为“你不会学,我教你学;你不愿学,我吸引你学”的新型教育理念,使学员乐意参与到师生的共同学习过程之中,从而提升学习效率。
在合作与交流的内容上,教员除了就课本所学知识和学员进行探讨外,还应广泛地听取学员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改进教学方法以克服教学难点;同时在思想上和生活上要真心关爱学员,努力走进学员的心灵和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内心感受,帮助他们树立正确地世界观和学习观,成为他们真正的良师益友,使学员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试想,如果教员凌驾于学员之上,以永远正确地教育者自居,以“严格要求”为借口,用强制性手段来迫使学员服从教员的意志,势必会造成师生之间的对立与冲突,而学员也会因此丧失学习的兴趣。
2.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这种合作与交流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两种:一是同伴间的互教与互学;二是集体共同研究。
同伴间的互教与互学,也称“伙伴教学”,本意是指一个学员教另外一个(或两三个)学员的一种个别化教学方法。前者通常称为“指导者”,后者称为“受教者”。古语讲“教一遍等于学三遍”,教别人的过程是最好的学习过程。由于教学双方都是学员,彼此有许多共同点,所以伙伴教学往往处于一种无拘无束的氛围之中,教学中的信息交流会变得更加便利和顺畅;此外,伙伴教学多采用“一对一”或“一对二”的形式,因而有可能通过对“受教者”的更多个别注意、个别接触和个别反馈创造出一种与正规课堂教学迥然不同的学习效果,促使学员和新知之间的矛盾解决。
在此模式中,教员应是管理者,给学员以鼓励和指导。伙伴教学的内容不应太难,在人员组合上可采取好、中、差三位二体的模式,也可由一个优等生、一个差生和两个中等生组成,充分起到传、帮、带的作用,伙伴的组成往往是班级成员的缩影或截面,重要的是通过同伴间的互教互学,让每名学员都能充分参与,在教与学中都能有所收获,共同提高。
集体共同研究模式也称为“小组合作学习”。它要求同组学员共同搜集整理信息,共同讨论分析,对学习课题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究,共同制定完成任务的方案并付诸实施,最后形成集体的结论或结果。这种方式涉及学习任务、学习方法、学习成果等各个方面的合作,能充分地体现出开放性教学的特点,有助于提高学员与他人的协作沟通能力。
传统教学过多地强调教员对学员的单向作用及信息由教员向学员的单向流动,忽视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交流和信息的多向流动,不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及团结协作能力的培养。而在小组成员共同探究的学习模式中,教员只充当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与咨询者,不是绝对的权威,师生间由传统的“权威-服从”的关系转变为“指导-参与”的关系,因此,学员的主体地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主观能动性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自然会产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从而将学习视为乐事。而当学习任务由独立完成变为共同承担时,问题也往往变得更容易解决。特别是组员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大大促进同学之间的感情交流,非常有利于培养学员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这种交流既包括本学科内教员间的合作与交流,也包括不同学科间教员的合作与交流。由于教员的学识、授课经验、敬业精神等诸因素不同,对同一教学内容,同样的授课对象,也会因不同教员授课而收到不同的教学效果。充分发挥教员主导作用,成功上好每一堂课,本学科内教员间的合作与交流是必不可少的。这种合作与交流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予以体现,如主讲与助教之间的合作交流、集体备课商讨最优的授课方案、教员个体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由集体共同讨论解决等等。通过学科内部教员间的交流与合作,可以启发思路,取长补短、集思广益,提高授课质量和教学水平。
不同学科之间的教员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学习可以大大丰富授课内容,提升学员的学习兴趣。以物理教学为例,大学物理课作为一门重要的文化基础课,在培养学员的科学素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往往由于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数学推导比较繁琐,而许多军事院校的物理教员多毕业于地方大学,对军事知识了解不多,授课时往往是孤立地讲就物理讲物理,再加之有些学员的物理基础较薄弱,导致学员缺乏学习物理的兴趣,甚至认为学物理无用。在这种情况下,物理教员如果能够加强与射击、侦察、军事高技术等不同学科门类的教员的合作与交流,多了解军事方面的知识,在讲授时结合物理原理在军事方面的应用实例,会使学员意识到作为一名现代警官掌握必要的物理知识的重要性,将会大大提高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传统教学中学科与学科之间彼此相对独立,合作与交流渠道不畅,导致教学效益低下,不利于人才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事实证明,不同专业、不同专长、不同学科群体间的有效组织及合作协调是产生创新力的源泉。为此,应打破各学科之间的独立与封闭的现状,加强学科间的合作与交流、联系与沟通,对不同学科门类中性质相同、内容相通的学科可进行整合重组,变单一学科专业为综合性学科专业,或将各学科中具有优势的教学资源进行集优整合,这样能够较好地以克服以往各学科单科独行、难于聚合的弊病,大大促进教学质量效益提高和人才素质形成。
二、教学中实施合作与交流学习模式应把握的基本要求
合作与交流学习模式不同于以往教员向学员的单向灌输模式,因此,它对教员教和学员学的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师生要共同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模式中。在学习中,师生不仅需要发挥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多种智力因素积极地参与活动,还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所起到的支持和推动作用。师生只有充分发挥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效应,才能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教员要创造有利于学员大胆实践的情境。教员要积极地为学员养成合作意识和培养团队精神构建平台,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生活中,为学员提供更多的互相交流协作的机会,使每一个学员都能在与人合作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自身的进步与成功。学员有了进步和发展的快乐情绪,学习兴趣就会不断高涨。
再次,教员要注意平衡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有些学员争强好胜,缺乏合作意识,如果对这些学员心理或行为引导不当,势必会造成不良竞争,削弱合作学习的效果。因此,教员要善于在学员中营造出一种目标一致、共同协作、团结友爱、分享成果的氛围,使学员班集体成为一个人人善于思考、人人好学不倦、人人温暖和谐的班集体;更要善于引导学员学会关心他人,学会完善自己,学会与人协作,这是成为创新型人才所必备的素质。曾经有关学者对诺贝尔奖开设最初25年获奖者的工作方式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后发现有近41%和获奖者是由于善于同他人合作而得奖,到1972年,更是有多达72%的获奖者是由于合作而获奖。显然,具有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的人往往更容易取得成功。总之,教员要以心理疏导为基础,以思想教育为辅助,平衡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使学员间形成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帮互助的良好关系,在团结协作中提升素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