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健康的心理也是和谐师生关系一个重要的条件和体现。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我坚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因此,老师要以真诚之心、朋友之意,引发学生情感;用师爱搭起师生之间的情感桥梁。课堂上严肃,课下则要多找学生聊天、谈话,师生同坐而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及时发现学生思想上存在的问题,以合适的方式开导他们,并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建议和解决办法,增强学生应对困难的信心和能力,以及学会正确处理生活中的摩擦和矛盾。每次谈话后,都力求让学生觉得自己有希望,对自己有信心,增加一分对老师的了解与信任。
3、体现师生平等原则
一是教师与学生民主平等。教师要从师道尊严中解脱出来,改变居高临下的传统习惯,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不以“权威”自居,不搞“一言堂”,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自由讨论,使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学生不仅学得轻松、愉快、主动、扎实,而且能够将真实的想法展露出来,有助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心里状况,并针对学生问题采取措施,避免曲解,减少矛盾。二是教师对所有学生平等相待,一碗水端平。学生虽然在个性特点、学习成绩等诸多方面有所不同,但教师从内心深处应一视同仁。和谐师生关系需要公平、公正,只有公平的环境,公正的规则,公正的条件,公正的机会,学生才会心情舒畅,才会奋发向上,才会师生融洽。切不可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更不可因学生家庭的政治、文化、经济等背景以及学生自身长相、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而厚此薄彼。偏心、偏见、偏爱必致漠视、忽视、鄙视,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大忌。
4、师生彼此尊重信任
尊重学生的方式是宽容和欣赏。宽容与接纳是理解,是对学生人格自尊心的一种特殊的尊重。教师对学生的宽容,为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提供充分的机会和空间,能使学生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展示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信任是师生间友谊的桥梁,只有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师生才能敞开心扉坦诚交流,也才能相互学习,相互依靠,相互激励。师生相互取长补短为和谐师生关系增加了新的因素,增添了新的活力。教师对学生真诚的尊重与信任,回报的必然是学生的感激与敬重,这将有力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
5、欣赏学生
欣赏学生,特别是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能增强他们的自信。教师要努力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并获得成就感。教师要有豁达的心胸、真诚的态度、炽热的情感。当我们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一定要冷静。如果我们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一切会是另一种情景。
信任也是和谐师生关系重要的基本要素之一。当社会跨入网络时代,师生互为学习的对象已成必然。
6、师生保持适度距离
在教育教学中师生间既存在着互助关系也存在着矛盾关系,这种互助与矛盾达成的平衡实际上就是一种教与学的和谐。师生关系需要这种平衡因为互助而使师生距离靠近,因为矛盾而使师生距离拉开。距离过开,导致师生疏远、不利沟通、易生猜忌;距离过近,师生没有禁忌、嘻哈无序、易乱方寸(有道是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这个距离存在一个范围(如同弹簧的弹性范围),把握好这个距离的“度”(即弹性限度),就能够维护和谐的师生关系。因为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需要保持一定的个人心理空间,一旦别人过分地接近自己、对自己过于随便,人们就会因为个人心理空间被侵犯、未受尊重而产生厌烦敌对的情绪。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严慈相济,松紧结合,既不可一味迁就,听之任之;也不可寸步不让,呆板刻薄。教师在把握原则性的同时,还要讲究灵活性。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了这些认识,我们就能弯下腰来甚至蹲下身子看学生,就能千方百计的留住每一个学生,教好每一个学生,与每一个学生和谐相处。相信和谐的师生关系将会迸发出强劲的教育能量,促进教育效果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师生沟通的艺术>> 教育科学出版社
2 中国德育报>> 2002年第591期
3 帕夫雷什中学>> 苏霍姆林斯基.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