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打通“学会”到“会学”的通道浅谈“以能力立意”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中的体现-论文网
论文关键词:打通,学会,通道,浅谈,能力
以能力立意的教学主张得到教学专家、教师的广泛认同,但要将“以能力立意”的教学理念真正地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必学打通“学会”到“会学”的通道。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力、学习力、思考力、辨析力、判断力等综合素养能力的必然诉求,否则,也只能是教师填鸭式的教授知识,学生被动式的成为知识的容器,没有灵活、能动、自主学习的能力化育可言。
为了尽可能地达成“以能力立意”的课堂教学目标,我们学校从2008年10月至今的两年时间里,参与了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导师王荣生先生领衔的、由多位特级教师与博士生、硕士生和教授组成的专家团队指导的、《营造“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课题研究实践,对“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尤其是学生“学”的活动即“以能力立意”为旨归的课堂教学有了较好的认识与实践,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
本项实践课题,重在把课程改革的理念,凝聚、概括、转化为“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有组织地推进“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改革,并且深入到具体的各门学科中去,以期对课堂教学进行系统的研究从教学设计的关注点,到教案的样式;从课堂观察的侧重面,到课例描述和研究的方法;从好课的观念,到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等方面,从而打破当下的课堂教学的现状:教师“教”的手段、方式比较丰富、多样,而学生“学”的形式、活动则相对单一、贫乏,不少学生是被动跟进,学生学习的兴趣、潜能没有被充分地开发、利用的格局,走向新课程倡导、呼唤的这样的理想课堂:学生的“学”相对丰富、多样,学生的“学”比较有结构、完整。也就是说,要把“以教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结构,转变为“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努力做到教与学上横向关联,纵向递进,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促使学生的活动有严谨、完整的结构,而教师的活动则相对“松散”、“残缺”。
比如,本学期我们的主攻方向是“课堂观察的侧重面转移观察学生的学情及观察技术的形成”。通过课堂教学实践与对每位教师课堂实录的“微格”剖析,从中找出得失,以便扬长避短,特别是对其中的问题进行各个击破,“以能力立意”的课堂教学目的得以较好实现,效果明显。
上学期开学初,笔者借班执教了《中考作文的审题与选材》一课,在(1)班教学时,由于对学情“估计”不足,在教学时又急于“任务”与内容的大容量“完成”,一股脑地将备课准备好的的“预设”课件展示出来,只求学生的“学会”,而几乎没有顾及学生“会学”能力的培养上。在出示几组作文题目的时候,没有给学生充裕的思考与表达时间,就忙着把教师自己的观点“强加”与“传递”给学生,而很少给予学生亮出他们新颖、别致的想法与新见的时机。
这样,表面看来学生似乎对作文的审题与选材的“秘笈”与“要领”已经悉数知晓和掌握了,但后来经该班语文教师检验,不少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审题与选材的方法、策略。
接下来通过问卷调查发现,问题主要是出在教学中没有很好地观察学生的学情即学生在课堂上的神情状态与对教学内容的即时反应,亦即不管学生懂了还是不懂,一味按照教案推进,同时,没有很好关注到学生自身审题与选材能力的指导,没有疏导在“塞”处,点拨在懵懂的地方。
之后的一周,针对存在的问题,我对教案、课件进行了修正。在上课之初,不是教师一上来就不厌其烦地讲述如何审题与选材,而是先出示一组作文题,让学生自己说出审题与选材的“方向”,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归纳、概括,自然导出审题与选材的操作性、实用性兼具的方法、步骤与“诀窍”、“捷径”。
通过教学流程、方法的转变、调整,看得出,学生就学得自主、轻松、快乐,并富有成效通过课堂观察与课后写作练习都证明了这一判断。这就是得益于教学时打通了“学会”到“会学”的思维通道。
因此说,笔者的切身体验和感悟是,新理念要求下课堂教学中应有的变化“以能力立意”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中的体现,首先是教师教学理念改变的前提下,关键是教师的教学方式、行为一定要跟进,如是,“以能力立意”的教学理念就可以顺利地贯彻落实,并能水到渠成地收获可喜的教学硕果。
请您联系我:上海闵行莘松路958弄瀑布弯道18号
上海市闵行区上海师范大学康城实验学校程立海
邮编:201100电话:;02164937200转8315QQ:422424943
身份证号:346517
E-mail:08wnh@sina.comkchdf@163.comkchdf@sina.comshshsbh@yeah.net程立海的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dfkch
程立海,男,汉族,中共党员,1967年7月生,中学语文学科高级教师,校科研室主任(主要负责学校的教育科研与师资培训工作),安师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历,中央党校经济管理学专业本科毕业(函授),上师大《课程教学论》研究生班结业。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