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通过巡视,发现有三组比较有代表性的方案:(一)、(1)根据容量瓶的大小,称取一定量的食盐;以每100ml水加入食盐10~20g。(2)先把食盐加入到容量瓶中,再加水至容量瓶的刻度线。(3)振荡容量瓶,使食盐完全溶解,静置一会儿,观察液面是否下降。(二)第二组的方案与第一组基本相同,只是把加入的食盐改为氢氧化钠固体。(三)(1)先在容量瓶的口径上定下一定容积的刻度线;(2)向容量瓶中加入一半容积的酒精(或水),再加入水(或酒精)至刻度线;(3)振荡容量瓶,静置一会,观察液面有何变化。利用上面三方案做完实验之后,三组的同学都满脸疑惑,他们都坚信自己的改进和操作是对的,而为什么液面的变化差别这么大呢?这时我引导学生们从容量瓶加入物质后的温度不同和加入容量瓶物质的顺序不同会有不同的现象,再作进一步的探究。经过同学们的进一步的讨论、探究,同学们终于得出了问题之外的问题的答案:因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能释放大量的热,使溶液体积增大,因此,在做该实验时,选择固体药品要选择溶解放热和吸热都不明显的,并且溶解速度不宜过快的固体药品;第三组实验是因为水和酒精的密度不同,若加入的顺不同现象不同。在做该实验时应先加水再加酒精,现象才会比较明显。
经过对学生们创新意识的肯定和激励,学生们的思维呈螺旋状向前发展,创新意识也不断增强,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浅层兴趣自觉迁移到对学习化学知识的深层乐趣,随着创新意识的不断增强,进而转化为永久性志趣。
四.异中求同,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求同思维,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收敛性思维方式,与发散思维是相对应的。在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容易出现为某一实验目的的探究而探究,甚至出现只为一时的兴趣而随意实验,不着边际的实验,思维中表现出“散而不聚,放而难收”的现象,缺乏对自主探究中得到信息、结论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演绎,使知识综合化、系统化、规律化的能力,会影响思维能力的提升,也使学生思维的有序性,综合性存在着局限。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照顾到学生认识水平的个体差异,在激励学生发散思维大胆创新的同时,应注意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归纳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把零散的信息和经验进行整合,使思维系统化、规律化,有利于从感性的认识向理性的认识进化。例如:实验室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加热制取氧气时,因为它们反应物都是固体,都需要加热,所以把它们发生装置总结为“固+固”加热型;把“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和用“石灰和稀盐酸”制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总结为“固+液”不加热型。又如前面学生们设计的探究“分子之间存在间隙”的三个不同方案中,都依据相同的原理,那就是:不同种类的分子之间间隙是不同的。
总之,新教标给我们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新形势下的教学中克服学生思维障碍,拓展思维空间,提高思维品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但只要我们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思维为已任,以培养新时代有用人才为目标,就一定能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增强思维弹性,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参考资料:2007年第9期《中学化学》2008年第4期《中学化学》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