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管理 > 管理学论文

先秦儒家组织管理思想刍议

时间:2016-02-14  作者:李 灏

摘要:在中国古代思想中,儒家思想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其管理思想更是独具特色。它把以民为本,充分的尊重人,重视人价值的实现作为管理的出发点,并以此为基础对管理者、被管理者、组织的运行和组织目标的确立都提出了自己具体而切实可行的要求。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其思想的合理内涵,古为今用,弘扬儒家的管理思想,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管理理论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儒家,组织管理,思想

先秦儒家的管理思想,特别强调“礼”在管理中的作用,用“礼”来规范人们的言行,对国家实施管理。孔子从周礼,严格按照“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要求来管理社会,使社会中的各人安于名份,各就其位,做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孟子亦强调礼作为规范在管理中的作用,他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认为“礼”是社会中必不可少的规范,是调节整个社会关系,使社会有序运行的必要工具;荀子继孔子之后提出“正名份”之说,要求社会的个人依照自己的身份、地位行事,遵循组织的基本行为规范,甚至认为“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把“礼”视为为人处世的前提,是组织稳定,社会安宁的基础,是管理之本。

可见,在先秦儒家看来,管理的前提条件是“礼”之对社会的广泛适用,是人们对组织的礼的认同和遵循。管理,即是以“礼”为手段将人们有机的结合起来而实施的有组织的行为活动。所以,先秦儒家的管理思想,主要表现为组织管理的思想,它将组织与个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组织的稳定作为管理的目标,对管理提出了自己的要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对管理者的要求,对被管理者的要求和对组织运行的一般要求。其中以其对管理者所提出的要求最为具体,也最具特色。

一 、先秦儒家对管理者提出的要求

应该说,先秦儒家管理思想所述的主要方面即在于如何使管理者实施有效的管理,使得国家富足,人民安泰,为此,管理者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民为本,以身示范

先秦儒家认为,“礼”是组织管理的基本要求,要实现“礼”治,基本手段就是行“仁”政。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将“仁”看成是推行“礼”治的基础,在孔子来说,“仁”最主要的就是“仁者,爱人”即要实现组织的“礼”的管理,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包容;孟子尤其强调行仁政于天下,当梁惠王向他请教治国的道理时,他以十分肯定的口吻说:“‘仁者无敌’。王请勿疑!”在孟子看来,只要施行仁政,那么就能天下无敌,自然的实现了管理的目标;荀子与孔子不同,他在人性恶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组织管理的思想,在先秦儒家之中,他也就尤其强调“礼”之对于整个社会成员的约束作用,但他依旧认为“仁”是实现“礼”治的必要手段,他说:“仁义德行,常安之术也”,仁是国家安宁常常施行的管理方略,如果“仁”政不行,“则汤、武在上曷益?桀、纣在上曷损?”即使有商汤、周武王这样的贤君又能有什么好处,夏桀、商纣这样的暴君处在君位又有什么损害呢?可见在荀子看来,“礼”是整个社会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而如果没有仁政作为基础,“礼”便无法推行下去,便无所谓政治的“益”还是“损”了。

那么“仁”的具体涵义是什么呢?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认为“仁”就是能够包容,宽待他人,曾子曾领会老师的话后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从积极的层面说夫子之道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从消极的层面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想要的就应该联想到别人可能也有这种需要,自己不想别人怎么对待自己,那就不要这样待人。

可见在孔子那里,“仁”是管理者具体实施管理行为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要求管理者胸怀人民,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被管理者,做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从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先哲博大的人文关怀和劝诫管理者“以民为本”的赤子深情。所以孔子认为管理者必须是德行高尚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关爱被管理者,以被管理者的价值的实现作为自己管理的出发点。

孟子对此说得更是直接,他说:“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者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只有具有仁爱精神、以民为本的人才能身处高位,做一名合格的管理者,那些不具有这种精神的人,一旦掌权,就会祸国殃民,过莫大焉!

荀子说“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后来的管理者应该多向他们学习,以民为本,这样才能使天下归心,成就鸿图伟业。

因此,管理者应该是一位具有“仁”爱精神的人,他在具体管理过程中尊重人、理解人,这个过程也就是儒家所谓的“推已及人”的过程。也正因为管理者有了这种素养,所以能上行而下效,做好被管理者的表率。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又说:“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作为管理者,首先要做到身正心宽,只要自己做好了表率作用,被管理者又怎么会不遵照执行呢?孟子进一步认为:“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只要管理者有仁义之心,那么就会潜移默化的影响被管理者,使他以此为标准继续努力下去;荀子则认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是枝叶与根的关系,他说:“‘上一则下一矣,上二则下二矣;辟之若草木,枝叶必类本。’此之谓矣”。

有趣的是,先秦儒家都提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管理者上行了而下不效该怎么办?他们的回答颇为发人深省。孔子说:“百姓有过,在予一人”,百姓之所以有过失,那是我没有做好表率作用,从自身找原因;孟子认为“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只要我不断的向自己提问题,不断的反思自己,使自己身正德高,那么被管理者就会归顺于我了;荀子也认为,遇到这种情况“必先修正其在我者,然后徐责其在人者,威乎刑罚。”先问问自己有没有错,再找被管理者的过失。可见在先秦儒家看来,管理者的职责巨大,要真正的全心全意以人为本,关心人、帮助人全面发展,即使被管理者有错误也首先要找自己身上的原因;要始终相信被管理者能改正错误,服从管理。当管理者能有效地带动、影响被管理者时,才实现了管理的目标。这种精神就是在今天,也是管理者应该努力朝向和憧憬的。其实,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苦心修炼所要追求的人生境界呢,所以,先秦儒家的管理思想,更是一门炼己成仁的大学问。

(二)公正廉洁,守职敬业

在先秦儒家看来,作为一名管理者,必须做到公正廉洁。孔子认为“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只要管理者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能身为表率、公正行事,那么下面的人做事就会有条不紊,严格的遵守礼法,但如果管理者有所偏私,就会破坏组织的运行秩序,虽有强令,在下不遵,不能达到管理的目的;荀子进一步认为做管理者的要善于走群众路线,“故法而议,职而通,无隐谋,无遗善,而百事无过,非君子莫能。”凡事多商量是好的,形成自上而下公开议事,不偷偷摸摸搞些小动作的组织文化是管理者应该具备的素质之一,即像他在《王制》中所说的:“故公平者,职之衡也;中和者,听之衡也。”公平的管理者会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然后综合形成决策,带动整个组织的运行。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新形势下如何开展高校学生会的工作
下一篇论文: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的培养-中部崛起的生力军
经济管理分类
电子商务论文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管理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网络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客户关系管理论文
酒店管理论文 物流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金融论文
教育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广告设计论文
相关管理学论文
最新管理学论文
读者推荐的管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