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根据师范生本身的学科培养方针,适时调整教学内容。
《文学理论》课程的讲授常常会需要伴随大量的例证,借由例证来融会抽象的理论概念。但这些为便于学生理解而举出的例证,也全部都是极具典型性的经典例证。对于大一学生而言,不可能拥有如此深厚的文学知识储备量,对老师所举之例证的理解也只能是只言片语;在没有完全掌握该例证的情况下,更无从谈起对例证中所呈现出的某种文学理念和文学特性产生切身直观地感悟。
作为师范院校的学生,如何从学习《文学理论》课程中了解学生的审美心理,更好的从事中学语文教育,这才是这门课程在师范院校开设的意义所在。故此,在《文学理论》课程讲授中适当选取初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内容作为文本例证,让学生在充分理解文本例证的同时,从文论分析角度进一步认识到文本解读的多样性,让学生在比较同一部文学作品在高中和大学阶段的不同解读方式中适应大学知识理论体系。通过这样的例证解读,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分析、审美能力,为将来学生走入教学第一线打下坚实地理论基础。
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压力,如何调整教学内容,使之适应于更广泛的空间,为学生提供更为实际的教学实践经验,使其拥有更为专业且广泛的应用技能,将成为新时期、新环境下《文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中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正如吕明教授所说:“师范专科文学理论学科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培养高素质师资,就必须以转变观念为先导,让知识贴近生活;以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为保证,把新知识、新信息融入课堂。……不断提高未来师资的文学理论素养,尽快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扎实有效推进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第1页.
2 吕明.从21世纪教师素质培养看文学理论教学改革[J] 牡丹江教育学报, 2005年01期刊.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