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严抓校规校纪,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教育大学生具备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必须要加强校规校纪,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调:“公民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离不开严明的规章制度。”那么在学校里,校规校纪就是促进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手段。因此对在学校中发生违反校规校纪的学生,学校应该视情况轻重给予一定的处分,提高同学们的纪律意识。
2.依托“两课”,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两课”指我国现阶段在普通高校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两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目标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与造就坚定的共产主义者。高校应将“两课”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课放在一个适宜、恰当的位置。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中要增加社会公德方面的教育内容,特别是要加强传统美德教育。以“两课”教育为核心,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育目的。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和方式,既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要避免硬性说教,在要做好知识体系讲授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实行民主开放式教学,做好引导工作,以学生为本,根据新时期学生的特点,采取学生喜欢的形式,让学生在兴趣中内化社会公德的要求,确立全新的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理念。
3.加强校园软环境建设,强化基础文明
校园软环境指的是一种精神,它是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但又使人时时处处能感觉到它的存在,感受到它的力量。这主要包括学校的精神文化传统以及通过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出来的浓厚学术气氛和积极健康的群体氛围。这种无形的存在对于塑造学生心灵、培育品德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都有重要影响。
加强校园软环境建设应该包括教师队伍的素质的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可以开展各种活动提高师德水平,塑造师德群体形象,良好的师德为同学们树立一个潜在的榜样,做好榜样教育。其次,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广播电台、网络、宣传栏、报纸栏等校园宣传载体,举办读书、征文比赛、主题班会、文化艺术节等活动,进行先进理论的宣传,做好校园文化建设。美国课程专家杰克逊认为,校园文化在促进学生社会化的非学术过程中构成了“隐性课程”,校园文化不仅丰富和活跃了大学生的业余生活,而且能够满足大学生归属的需要和交往的需要,具有感染、熏陶、规范、引领等多重作用,是培养大学生社会公德的必不可少的文化依托。由此引导并规范大学生的思想和道德行为,使其自然处于一种认同形式下的他律状态。
4.重视实践教育,在实践中提升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
亚里士多德说:“德性和其他技术一样,是用了才有,不是有了才用”。我们知道,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最终目的,大学生社会公德水平有多高不是看其掌握了多少关于社会公德的知识,而是看他在实际行动中是否能践行社会公德的规范。因此,学校教育应更加侧重实践教育,而不是侧重知识传授。我国教育当前普遍存在重视道德知识的传授,忽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训练的问题,我们不仅仅要解决“知”的问题,更要解决“行”的问题,做到知行统一。教师在道德规范讲述时,可以让同学们自己完成,比如角色扮演等体验式教学活动,能够让同学们参与其中;可以进行专门性的实践活动,影响较大的有“手拉手活动”、“义务劳动”、“三下乡”活动以及“青年志愿者活动”等等。
(三)家庭教育
家庭是人生的起点,是个体生活的摇篮。家庭教育对子女的道德品质及行为习惯的养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国古人就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孟母三迁、岳母刺字都是家庭道德教育的典范。
1.转变家庭教育观念。
父母一般都重视子女的学习成绩,至于他们的道德品质问题,如撒谎、懒惰及考试作弊等行为,在许多家长眼里都显得无足轻重。对子女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道德问题,缺乏应有的教育和引导,这种片面的教育方式,导致其缺乏社会责任感。家长应该意识到道德素质的培养和知识的学习同等重要,意识到道德素质低下同样会影响子女的学习。所以,家长应转变教育观念,对子女表现出来的不道德行为不能听之任之,而应该进行及时教育。
2.家长应树立践履社会公德的榜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中家长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言行举止都对子女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并通过对子女行为的管理,思想教育和评价,使其形成相应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家长应注意自身的品德培养,树立社会公德榜样,应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将会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社区教育
社区作为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平台,加强社区道德观念教育特别是社会公德教育,对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提高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1.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
首先应克服认为社会公德问题是低层次问题的思想,站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高度来认识和规划社区的社会公德教育。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的主导作用以及社区居委会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主体作用,如宣传先进人物事迹和开展多彩的社区文艺活动以形成良好的社区环境,使社区居民置身于一个文明健康的环境之中,意识到社区环境对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到作用。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