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德育论文

中国传统社会公德缺失的社会文化探析_传统文化-论文网

时间:2014-12-06  作者:季素娇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从文化、历史和公民意识的缺乏三个方面探讨了中国传统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加强公德建设,必须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步伐;完善相关的社会公共生活制度;增强道德规范内容的科学性和人文精神;强化舆论的引导和监督职能,努力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必须重点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
论文关键词:社会公德,传统文化,公民意识

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传统,儒家思想发挥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就是“家国同构型”的超稳定结构,人们的生活主要还是聚集在以“血缘亲情”为纽带的“熟人圈子”中,中国传统社会重视私德,几乎没有重视公德,缺乏推动社会快速前进所必须的公共精神,长期的封建大一统格局的层层挤压,使我们的民族在性格中久已习惯于“随遇而安”和“上行下效”。造成这一现象有历史的、经济的、心理等等各个方面的因素。

一、我国传统社会公德缺失的文化上的原因

关于私德与公德的问题,梁启超在《论公德》中进行了大量的论述,梁启超认为:大多数人不知有公德,是中国政治不进、国运日替的根本原因,“吾中国道德之发达,不可谓不早。虽然,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如”他的(新民说》,就是一部“公德说”。他论述了儒家的先私后公的道德观,儒家伦理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品德被人们一直称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入世情怀更是为世人称道,然而这种天下为公的姿态,很容易让人模糊了儒家伦理思想的缺陷,即先私德后公德。儒家学说是建立在宗法血缘基础上的学说,在处理私德与公德的关系从而建立道德体系时,它是在确立先私后公的关系之后展开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是排在“国”和“天下”之先的。孔子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孟子说:“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孟子·离娄上》)就公德与私德的关系而论,私德是本根性的,是至上性的,公德是以私德为基础并从私德中推延而出的。诚如有论者说,“中国人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同’或者‘求同’。基本方法论是:求同再求同,贯通再贯通,肯定再肯定。”这固然是对的,但当私德与公德发生了矛盾而且两者矛盾不可调和的时候,“求同”无方、“贯通”无路、“肯定”无门而“舍鱼而取熊掌”之时,私德就会压倒公德。例如孔子对“其父攘羊,而子证之”的做法提出异议,他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当“其父攘羊”,在父慈子孝与诚实正直的社会公德之间出现冲突时,一向强调为人要正直诚实的的孔子却主张通过“父子相隐”的方式首先维系父子之间的血缘亲情,从而明确地将家庭私德凌驾于社会公德之上。孟子也持这样的立场。孟子一方面主张“责善,朋友之道也”(《孟子·离娄上》),然而一遇到父子关系就变了,他说:“父子之间不责善”(《孟子·离娄上》),甚至认为“父子责善,贼恩之大者”。(《孟子·离娄上》)道德生活中的相互批评固然重要,但一旦涉及到至高无上的血缘亲情,就只有让位了。所以,孟子对舜面对其父杀人的局面,“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然,乐而忘天下”(《孟子·尽心上》)的做法,赞不绝口,公然地为徇情枉法、任人惟亲的违反公德行为唱赞歌,把公正守法、任人惟贤的社会公德抛诸脑后,这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消极影响。由于儒家伦理在传统文化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人们在形成高度重视慈孝友悌等家庭私德的伦理传统的同时,往往又流露出相对轻视社会公德的倾向,以致一些基本的公德规范,如诚实守信、公正守法、遵守公共秩序、讲究公共卫生、爱护公共财物等,时常受到漠视。在这种传统文化的背景下,人们之间不肯能建立起公共生活中的一些准则,即使建立了,也会因为血缘的私德而将社会公德抛到脑后,根本没有社会公德生长的文化土壤,人们从生下来就生活在以家族为单位的血缘体系中,接受着儒家文化的渲染,使整个社会不可能真正的建立起适应人们生活的社会公德。

二、我国传统社会公德缺失的历史原因

1.生活在“家天下”中,公德建设缺乏一定的社会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意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人们主要生活在一个等级森严的“家天下”的社会中家庭、家族是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基础,社会、国是家的“放大”(即所谓“家国同构”),由于生产力水平及其低下,人们的日常生活局限于家族之中,以孝为本的文化体系将人紧紧地维系在有限的家族生活空间之中,知有家而不知有国,知有宗族而不知有民族,试观《论语》、《孟子》诸书,《论语》所谓“温良恭俭让”,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好学力行知耻”,所谓“戒慎恐惧”,《孟子》所谓“存心养性”等等,几乎都是一些关于私德的,而公德不及其一焉。注重更多的是主观形态的个人修养,对社会公德的设计无需顾及。公德建设对统治者来说没有存在的必要,对百姓而言也无现实的意义。

2.公共理念的缺乏与大众参与积极性的培养

一直以来道德建设仅仅是被视为治国之策,缺乏公共理念和大众参与精神的培养,道德建设的目的就是不断地对人的理性进行完善,从各个方面提高人的道德素质,使人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肯定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但是由于中国长期的处于封建社会的统治中,道德已经被统治者上升为一种阶级意志,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为统治阶层服务,以“三纲”、“五常”为代表的道德规范变成了治国安邦的金科玉律。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高职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哲学的缺位及改进-论文网
下一篇论文: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教育途径探析-论文网
教学论文分类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德育论文 小学英语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班主任论文 幼儿教育论文
初中数学论文 教育教学论文
小学德育论文 小学教学论文
小学教育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体育教学论文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初中英语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初中班主任德育论文
初中物理论文 学前教育论文
国防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论文 远程教育论文
相关德育论文
最新德育论文
读者推荐的德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