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人文历史论文

端午节之争给中国传统文化敲响警钟

时间:2011-04-22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民间习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蔑视那种贪生怕死。
关键词:端午节,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
 

一、引言

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民间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挂钟馗像、挂艾叶菖蒲、举行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至于端午节的来历,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也好,是防灾祛病、祈求健康长寿也罢,都有着很深的群众基础,是我国多民族全民的节日,沿袭着千年的中华文化承载,内涵相当丰富,留着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然而这个在我国已经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民间节日却在去年11月24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不仅如此,就在联合国公布申遗结果的前夕,“端午节.CN”又突然遭到韩国公司的抢注。为什么在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节日在输出国门后却成了别国的文化遗产,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反思啊!

记得小时候,端午节前几天爷爷奶奶就会买回荷叶、糯米、红枣,一家人围在一起自己包粽子,端午节当天早上去学校以前,妈妈会给我戴上一个香囊,里面还放上一个咸鸭蛋,追忆一下爱国人士屈原,可这都是好多年以前的记忆了,现在每到端午节,爸爸妈妈不会自己包粽子了,只在超市里买几个就算了,父母也不再给他们的孩子配戴香囊了,回家吃粽子的时候孩子们关心的也只是粽子里面有红枣、豆沙还是火腿,而根本不知道屈原的故事。

端午节为什么会被国人淡忘?一些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为什么会消失?从表层上看,当今世界是个快速发展的世界,人们重视的是效率和效益,对于吃粽子和赛龙舟这两个古老的活动感召的力量确实太弱,现在的人们早出晚归,谁有时间坐下来自己包粽子,更没有时间去观看赛龙舟,粽子和赛龙舟与爱国的距离也太远。从深层次来看,还是我们国人的传统文化意识淡薄了,中国“失去”端午节,虽然是一种损失,但为中国传统文化敲响了警钟,这无疑也是一件好事情。北京民协民俗委员会副主任、民俗专家高巍认为,韩国公司抢前注册“端午节.cn”对我国的传统文化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但它的警醒作用将大于它造成的损失。它让我们看到,我们没有利用好传统文化,势必将被别人所利用   [1]   。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小是随心所欲的创造,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2]   世界各国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国情不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遇到的问题、阻碍也各自不同,中国是一个的文明古国,有着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作为当代大学生不能只一味的学习专业知识,也应该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并不像有些大学生认为的那样,是与现实相背离,学习传统文化只会使自己不入世俗,自取灭亡的,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中国文化历来关注现实人生,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并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这种入世的人生哲学,培育了中华民族敢于向一切自然与社会的危害和不平进行顽强抗争。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不信邪、不怕“鬼”的精神,强调人生幸福靠自己去创造。要实现现代化,这种自信自尊的精神是决不可少的。

(二)追求真理,勇于奉献的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蔑视那种贪生怕死,忘恩负义、追逐名利的小人。古人在谈到对真理的追求时,认为“朝闻道,夕死可矣”。宣扬“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这种对真理执着、献身精神是推动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三)有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今天,一个国家只有走上现代化,国家才会繁荣富强。而实现现代化,全靠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奋斗。

(四)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伦理规范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个社会只有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形成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社会风气,社会才能充满温馨与和谐,才能给人带来希望与力量。

上述这些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一部分,仅此就足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罗素曾说过:“中国文化的长处在于合理的人生观”   [3]   ,这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深刻的认识。

三、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教育起到积极作用

以儒道互补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特征是它能很好的满足人对超越自己追求的理想性文化,它不是以功利性和工具性为特征的现实性文化。它以追求“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为主,而且认为“内圣之学”高于“外工之学”。认为“内圣之学”是关于如何“做人”的学问,它关乎人的理想、愿望,是关于生命之意义与价值的学问,从这种意义上说,它是目的性、根本性的学问;“外王之学”是如何“做事”之学,他可以满足人的基本需要,没有了它,人类就无法生存,从这种意义上讲,“外王之学”是工具性、手段性的学问。没有“外王之学”,人类可能根本没法生存下去,但如果没有“内圣之学”,人却只会为生存而生存,失却了人之为人的依据,所以“做人”的学问比“做事”的学问来得根本和重要。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独立学院校园文化的遗传学思考及建设途径
下一篇论文:对社保服务大厅文化建设的思考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人文历史论文
最新人文历史论文
读者推荐的人文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