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校园精神文化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的影响和刺激更强烈,感染力更大,对其影响作用也更大,具有验证、巩固或改变原有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作用。
三、以中国社会精神和传统文化理念为落脚点,构建中国特色的高职院校志愿精神和文化
现代志愿行动及其相关的精神和文化、内涵和外延来自西方世界的泊来品。在当代中国志愿服务活动的大力开展,如以西方的文化模式为基础,必定会造成志愿服务理念和民众认知构成脱节,因此需要适合其中国社会精神和传统文化理念的志愿精神和文化。
中国儒家文化的“仁爱为本”、佛教的“普渡众生”、宗法社会社群互助传统、现代社会的共产主义世界观、雷锋精神以及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慈善”观念。这些中国社会精神和传统文化理念处处体现出公益理念。志愿服务的核心是“爱”,而中国社会精神和传统文化的博爱思想中,到处都体现着这种爱。而这种传统文化在中国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影响很大,得到普遍认可。高职院校是文化创新和传播的重要阵地,其志愿服务文化会影响社会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的志愿精神和文化建设必须以中国社会精神和传统文化理念为落脚点,促进他们注重奉献、崇尚志愿服务的精神,使志愿服务观念真正深入人心,从而形成中国特色的高职院校志愿精神和文化。
四、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志愿服务组织机制,为弘扬与培育志愿文化和精神提供支持和保障
目前高职院校大部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以青年志愿协会、服务队等社团形式为依托,在各级党团组织领导下,充分借助党团组织的号召力与组织力,能够在短时间内大面积整合、调动资源,组织结构相对简单,管理相对方便。但这种行政化的管理方式也极大限制了大学生志愿组织活动的发展,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渠道过于单一,对志愿者个体需求和激励关注不够,限制了他们志愿服务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因此,在高职院校弘扬与培育志愿文化和精神,急需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志愿服务组织机制,为其提供支持和保障。
1.加强志愿服务专业技能培训
高职院校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在大学期间的专业学以及学校人文环境的熏陶,某一方面的专业能力很强且具有较高的素质,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为指导。但志愿服务作为一项特殊的社会活动,要求志愿者需掌握专门的志愿服务知识和技巧。社团组织需要在各级党团组织领导下,组织课堂、讲座、论坛、比赛等多种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针对性的志愿服务知识和技巧培训指导,并开设志愿服务相关的课程作为学生在校的必修内容,为大学生以后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提供志愿服务专业技能支持。
2.完善志愿服务经费保障机制
高职院校的志愿活动是大学生本着自愿、奉献的精神参加的一种社会公益活动,是一项非营利的社会事业,但是志愿者参与活动的过程是需要经费的支持。首先,学校要从财政上划拨专门的志愿服务款项来支持本校的志愿服务;其次,要和地方各级领导协商、沟通,争取地方党政领导的支持,争取更多的配套资金,促进志愿服务深入开展;最后,通过学校以及社团对外联系和努力,获得社会相关企业赞助,建立志愿服务专项资金,结合政府补贴,保证志愿服务活动的正常进行,并能得到持续发展。
3.构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和评估机制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志愿服务虽然是一种自愿参与的公益活动,但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志愿者,也希望在志愿活动过程中得到他人、社会和服务对象的尊重和认可,这种需要在他人的激励和评价中得到满足。因此,需构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和评估机制,使志愿服务活动持续、正常的进行,使参与志愿服务的队伍不断壮大。
荣誉式激励即对从事志愿服务活动的志愿者进行各种形式的表彰并进行宣传报道。学校共青团组织制定相关政策,通过评比,对志愿服务活动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团体,给予表彰,授予光荣称号,比如“杰出青年志愿者”、“杰出青年志愿者集体”等光荣称号,同时加强宣传报道,扩大志愿精神和文化影响力。
实践式激励即以大学生志愿者自身的专业背景为基础,选择参与和专业相关的志愿服务,作为大学生在校社会实践履历,并写入个人社会实践档案,从而使得大学生自愿、主动参与社会志愿服务活动。
绩效考核评估即对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建立考评标准,对志愿工作者进行评估,并将参与情况记录在案,对优秀的志愿者进行鼓励,对积极性不高的志愿者予以淘汰,提高志愿者的积极性,保证志愿精神和文化健康、向上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M],人民出版社,1995.
2 蒯海章,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行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南昌大学,2009年12月.
3 吴迪,我国大型体育赛会志愿者发展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4月.
4 余蓝,大学生志愿文化的德育功能研究,[J],德育心理,2009年1月,第2期.
5 刘涛,校园文化建设与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4月,第2期.
6 陈霞,关于全球化背景中建构本土化志愿精神及文化的思考,[J],生产力研究,2009年第6期.
7 黄斐斐,曾惠坚,社工理念视阕下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刍议,[J],商情,2010年第10期.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