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3 调查问卷的效度检验 专家位数 问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平均 结 构 效 度 Ⅰ 8.9 9.0 8.9 9.1 8.8 9.0 9.2 8.7 9.3 9.0 8.7 8.9 9.0 Ⅱ 8.8 9.0 9.0 9.0 9.0 9.1 9.2 8.6 9.2 9.0 8.8 9.0 9.0 Ⅲ 9.0 8.6 9.0 9.0 9.1 8.9 9.3 8.4 8.9 9.0 9.0 8.9 8.9 Ⅳ 9.2 8.9 9.1 9.3 9.4 8.9 9.5 9.2 9.0 9.3 9.2 9.2 9.2 内 容 效 度 Ⅰ 8.6 9.0 8.5 8.7 8.6 8.5 9.0 8.3 9.0 8.6 8.5 8.5 8.7 Ⅱ 8.9 8.9 8.7 9.1 8.9 8.6 9.4 8.4 9.2 8.7 8.7 8.7 8.9 Ⅲ 9.0 8.5 8.8 8.9 9.0 8.7 9.3 8.3 8.7 9.0 8.9 8.8 8.8 Ⅳ 9.0 9.0 8.9 9.3 9.2 8.7 9.5 9.2 9.2 9.4 9.3 9.3 9.2 2.2.3专家访谈法 笔者走访了调查的五所高等院校从事多年篮球教学与训练,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和教授。访谈预先设计访谈提纲,主要针对前高校篮球课教学现状,以及在篮球选修课中实施分层次教学的可行性征询建议。 2.2.4实验法 为了有针对性地研究分层教学模式的效果,以及验证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价值,所以,笔者在实施调查之前,随机选取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学院08级学生60人作为实验对象,同样采取随机分组的形式把实验对象分成实验班和对照班教学班进行实验研究,每班30人,以学生原有篮球基本素质水平和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综合考核成绩为依据。基本素质的考核主要测试内容为:定点投篮、半场运球上篮、助跑摸高和罚篮几项指标,实行相对客观的评分方式。非智力因素的考核主要采取相对主观的方法,除了评价学生的基本的篮球战术素养以外,还包括学生的意识、情感、态度几个方面。主观分和客观分的赋分值分别为100分,学生的最终得分=主观分*60%+客观分*40%。整个实验过程为期12周。实验班根据篮球教学要求,这样最终把学生分成分成A、B、C、D、E五个层次进行教学;对照班采用传统式的统一授课的教学模式,所有学生齐头并进,先基本技术后基本战术,层次的划分标准同上。 通过以上的考核方式,得出实验前的学生成绩。通过马尔可夫链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对比来评价教学效果。马尔可夫链评价法是把五个层次划分标准如下:A组,优秀(90分以上);B组,良好(80-89分);C组,一般(70-79分);D组,及格(60-69分);E组,不及格(59分以下)。 2.2.5数理统计法 以EXCEL2003软件进行数据录入,以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采用“裂半法”对有效问卷进行信度检验,学生R=0.9216(P<0.001),问卷设计的结构有效性符合要求。所有数据处理均运用SPSS/12.5 for Windows软件完成。 3分层次教学在高等院校选修课中的实验研究 3.1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人数对比情况 表4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人数对比 A B C D E 实验组 4 6 12 3 5 百分比 13.3% 20% 40% 10% 16.7% 对照组 5 6 11 4 4 百分比 16.7% 20% 36.7% 13.3% 13.3% 实验组和对照组人数的选取从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学院08级学生中随机选取两个班,然后在每个班中再随机选取30人,这样一个班为实验班,一个班为对照班。评价方式采用主客观评价模式,主观评价主要是针对学生技术掌握情况,比赛中的战术意识两个方面的指标来实施;客观评价按照一定的评分标准对学生的定点罚篮、助跑摸高、半场运球三个指标来展开,然后综合两项比赛成绩,主观评价占60%,客观评价占40%,最后得出学生总成绩的量化结果。选取实验前(即第一次测试成绩)实验组优秀、良好、一般、及格、不及格的人数分别为:4人、6人、12人、3人、5人;实验前(即第一次测试成绩)对照组优秀、良好、一般、及格、不及格的人数分别为:5人、6人、11人、4人、4人。从百分比的情况可以看出,实验组和对照组一般以上学生所占的比重分别为73.3%和73.4%,及格率以上所占的比重分别为83.3%和86.7%。 为了验证实验前两组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否存在差异,在实验前对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和专项技能进行了测试,具体结果如下: 表5 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技能测评表 指标 实验班 对照班 差值 T P X1平均 S1 X2平均 S2 100米 13.94 0.68 14.02 0.66 ±0.08 0.489 >0.05 罚球 2.91 1.72 2.70 1.51 ±0.15 0.380 >0.05 定点跳投 2.34 1.55 2.57 1.81 ±0.23 0.556 >0.05 滑步 31.1 3.75 30.7 4.01 ±0.4 0.421 >0.05 传接球 5.85 1.07 5.69 1.13 ±0.10 0.594 >0.05 往返运球 33.1 6.22 33.8 6.68 ±0.7 0.443 >0.05 其中: X1, X2的平均值分别表示两组相应成绩的平均数;S1,S2分别表示两组相应成绩的标准差;t表示检验值;p表示概率。综上在实验前两组各项指标对比的情况可以看出,实验前学生身体素质的综合评价无显著性差异。 3.2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情况 表6 实验后实验组篮球技能水平转移情况 A B C D E 合计 A 3 1 0 0 0 4 B 2 3 0 1 0 6 C 1 4 6 0 1 12 D 0 0 2 1 0 3 E 0 1 1 2 1 5 实验后(经过2个月的教学训练),运用马尔可夫链方法对篮球普修课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实验组采取分层教学,对照组采取统一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篮球技能水平的转移情况来具体说明,表6的数字含义为:实验组经过2个月的分层教学训练后,实验前A组的4名优秀学员的优秀、良好、一般、及格、不及格的转移情况分别为3人、1人、0人、0人、0人,B组的6名学生的优秀、良好、一般、及格、不及格转移情况为其余各行数字含义依次类推。 表6 实验后对照组篮球技能水平转移情况 A B C D E 合计 A 4 0 1 0 0 5 B 1 4 1 0 0 6 C 1 2 7 1 0 11 D 0 1 0 3 0 4 E 0 0 1 1 2 4 3.3马尔可夫链评价模型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各层次人数情况(见表4)。   5/9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