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近年来,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描述企业组织战略目标、企业文化等关联性维度因素在现代企业竞争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企业的高管素质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及企业的文化内涵。因为企业高管人员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直接参与了企业的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管理过程,掌握着企业资源配置的权力,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是企业发展目标的确认者、工作计划的制定者、经营变革的启动者,在企业经营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高管人员的素质高低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态势,决定了企业战略的确定、管理目标的制定和实施、人才的选拔与培育、企业管理体系的建立、企业变革的实施、对外社会形象的建立、企业创新的目标以及人力资源使用与配置等方面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关系到企业的组织结构是否合理与企业是否能实现健康运行和发展。本文在参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企业组织结构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与分析,并基于企业高管素质视角,深入研究了关联性维度因素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各种影响,最后总结了高管素质影响下的企业组织结构演变与发展趋势。
论文关键词:关联性维度因素,企业组织结构,高管素质视角
1导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2研究思路与方法
2关于企业组织结构及影响因素的理论综述
2.1企业组织结构理论综述
2.2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因素评述
3关联性维度因素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基于高管素质视角
3.1高管素质对组织环境的影响
3.2高管素质对组织战略的影响
3.3高管素质对组织文化的影响
3.4高管素质对组织规模的影响
3.5高管素质对组织技术的影响
5高管素质影响下的企业组织结构演变与发展趋势
5.1高管素质影响下的企业组织结构演变
5.2高管素质影响下的企业管理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致 谢
1导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个企业的组织结构关系到企业是否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竞争力及健康长远发展。根据企业组织结构理论,企业维度主要分为两类:结构性和关联性。结构性维度描述了一个组织的内部特征,关联性维度则描述了影响和改变组织维度的环境。
国内外相关文献对企业结构性维度方面的研究较多,而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描述组织维度环境的组织战略目标、企业文化等关联性维度因素在现代企业竞争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企业高管素质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及企业文化内涵。企业高管人员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直接参与企业的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管理过程,掌握着企业资源配置的权力,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是企业发展目标的确认者、工作计划的制定者、经营变革的启动者,在企业经营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高管人员的素质高低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态势,决定了企业战略的确定、管理目标的制定和实施、人才的选拔与培育、企业管理体系的建立、企业变革的实施、对外社会形象的建立、企业创新的目标和人力资源使用与配置等方面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关系到企业的组织结构是否合理与企业是否能实现健康运行和发展。
因此,在现代企业管理研究领域中,对企业管理者,特别是企业高管人员的素质研究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本文正是对关联性维度因素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基于高管素质的视角这一课题进行研究与探讨,以期为企业管理、组织结构优化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
1.2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文首先分析影响组织结构形态的各种内在特征和影响因素,并将其描述为组织的结构性维度和关联性维度。结构性维度包括复杂性、规范性、集权或分权程度,描述了一个组织的内部特征,为衡量和比较组织提供了基础。关联性维度包括环境、战略、规模、技术和文化等,描述了影响和改变组织结构的关键要素。然后本文基于高管素质的视角,详细研究探析了高管素质对环境、战略、规模、技术、文化等关联性要素的影响。
研究价值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方法,能否有一个逻辑严密合理的方法论,决定着研究思路的合理性以及研究结论的适用性。本文在论述过程中,根据研究思路和分析的需要拟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1)综合归纳与具体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文章在研究企业组织结构影响因素时基于高管素质的视角,通过具体分析归纳出了影响企业组织结构的关联性维度因素主要包括环境、战略、规模、技术和文化等。
(2)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通过比较分析结构性维度和关联性维度对企业的组织结构影响,找到关联性维度方面的影响因素。
(3)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文章在阐述企业组织结构理论时,与实际中企业发展现状相结合进行了分析,进一步丰富了理论内涵。
2关于企业组织结构及影响因素的理论综述
2.1企业组织结构理论综述
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获得者H.A.Simon指出有效地开发社会资源的第一个条件是有效的组织结构。可从中看出组织结构的重要性,组织结构(Organization Structure)是组织理论研究者们研究和思考的基本对象。
1853年,美国伊利铁路公司的组织结构图被美国著名的企业史学家A.D.Chandler称为“美国现代企业中最早的组织图之一”。组织结构概念由此被广泛地采用,并一度成为了组织的代名词。
许多组织理论家对组织结构理论的发展做出过贡献。如Taylor将计划职能与管理职能分开,实行专业化的职能分工,是职能制组织结构的基础,体现了他在组织管理中的分权思想。Fayol则提出在组织中加入参谋部职能部门。而Weber强调官僚组织结构是以合理合法的权力为基础,实施系统化和标准化的规章制度,设立严格的职务等级和职能结构。
对组织结构的具体含义进行论述的研究者也有很多,如simon(1960)将组织结构分成三个层级:基层机构,从事直接的生产过程;中层机构从事非程序化决策、管理生产和分配系统的日常工作;上层机构从事非程序化决策,设计整个系统,确定目标并进行监控,这也是一个典型的等级结构。
J.w.Lorsoh(1970)在《组织结构与设计》中比较各种组织结构理论,概括地阐述了以权变为基础的组织结构理论。他明确提出一个企业的组织结构决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一个变量。对于组织结构的定义,他提出要正确区分“基本结构”和“运行机制”,其中基本结构可以用组织系统图表示,而运行机制指控制程序、信息系统、奖惩制度以及各种规范化的规章制度等等,用以强化基本结构,保证基本结构意图的实现。
Mintzberg则吸收了众多组织结构理论精华,并创造性地把企业组织结构和企业内承担不同职能人员的重要性联系起来。他认为组织内存在战略顶层、技术机构、操作层、中间层以及协同人员等承担不同职能的5类人员,他们在组织中的重要性决定了哪种组织结构形式最终被采用。
而对于组织结构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组织结构是指组织内部相对稳定的一种关系模式,它既表现为静态的组织结构,又体现在动态的组织活动中。组织结构模式是由组织的目标、任务以及环境所决定的,其中包含组织内部的指挥系统和沟通网络,也包含着组织成员在不同层次的责权系统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