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以目前高校公选课存在学生、教师和课程体系三方面的问题为基点,建议高校优化课目结构、建立引导机制、严格教师管理、完善评价体系,以提高公选课的质量,培养复合型人才。
论文关键词:高校,公选课
著名教育家潘光旦先生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整体人格,一个人应当受到一种通专并重的教育,甚至是通稍稍大于专的教育。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各学科间的交叉融合,社会对创新型、复合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注定了高校在人才培养上要注重从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转变。公共选修课的设置正是在社会逐渐重视通识教育的理念下产生的。它在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和发展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公共选修课的特点
公共选修课是随着学分制的产生而产生的,一般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其意义在于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既保护、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授课对象广泛。公共选修课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因此决定了其授课对象的广泛性。授课对象的年级跨度从理论上讲包含了大学四个年级;专业跨度涵盖了文、理、工、艺术各个专业。
第二、课程种类多样。公共选修课是由全校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教师基于自己的专业知识背景所开设的,因此决定了其种类多样的特征。从大类上讲,公共选修课由经济、管理、法律、人文与艺术、文学与语言及科学与技术等六大类组成。
第三、选课比较自由。公共选修课的选择权在学生手中,多由学生的兴趣爱好而定,充分体现了选修课的自由性。
二、公共选修课中存在的问题
如上文阐述,公共选修课的设置目的在于强调学生的通识教育,拓宽知识面,培养和发展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公选课也存在着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公选课开课数量不能满足学生需求,课程冷热程度不均。笔者调查河南几所高校发现,目前各校开设的公选热门课程通常是百人以上的大班授课,而另外一些课程由于不太契合社会发展和学生的兴趣,上课人数寥寥。这些状况都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导致授课质量不高。
第二、公选课缺乏指导,学生选课目的不明确。具体有两个原因:首先、大部分高校学生选择公选课的唯一依据是课程名称和教师姓名,学校没有为学生提供与所开课程内容相关的选课说明,比如课程内容、学习该门课程需要的基础知识,以及授课教师的背景、资历、专业等信息。其次、在高校学分制的压力下,部分学生出现了在选不到课的情况下,为修满学分,不得不选择自己不感兴趣,甚至自己不能胜任的课程。
第三、部分教师开停课比较随意。由于高校扩招,公选课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只要具备了教师资格证,大部分高校就允许教师开设选修课。而部分教师开设公共选修课的初衷多是因为教学工作量不够,此外,有的教师所开设的公选修课和自己所学所教的专业没有丝毫关系,无法从源头上保证开课质量,影响了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和求知的热情。
第四、考核方式不严格。公共选修课的考核方式是考查,出于趋简避繁的心理,大部分公选课教师会选择规定不严格的期末小论文或开卷考试对学生进行考察。这些考察方式往往缺乏客观、严格的评分标准,容易助长部分自我管理能力差的学生偷懒抄袭的风气。
第五、合适的教材不易选购。由于一般教材内容更新周期较长,跟不上公选课内容的前沿性和热点性,而且未知选修人数也给订购公共选修课教材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势必会影响到学生听课效果。
三、提高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的途径
针对以上阐述的问题,高校部分公选课教学质量存在逐年下降的趋势,因此,笔者提出以下五个方面的对策:
第一、建立健全开课激励机制,从源头上解决教师开课不积极的问题。具体做法是:(1)规范开设公选课的规章制度,采用累进式的方式,以课时为单位,对开课教师进行物质奖励。(2)树立典型,嘉奖优秀公选课教师,从精神层面引导教师对公共选修课的重视。在每个学期结束前,学校可以组织一次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的评选,以学生评教结果为基础,结合教学督导的评测打分意见,对整个学校的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进行排名,对排名靠前的教师进行鼓励。
第二、优化公共选修课课目结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首先、构建围绕核心课程的多层次课目结构体系,加强必修课和公选课之间的关联,体现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其次、鼓励教师多开设能培养学生创新性和实践能力的课程,并使其能够保持一定的连续性,不断提高和完善教学质量。
第三、建立选课引导机制。利用网络,学校可以将教学大纲的部分内容作为选课参考信息,提供给学生;另一方面,将教师的背景资料链接到选课系统网页上,从而极大避免选课的盲目性。
第四、构建多层次的课程评价体系。首先、研究制定以小论文作为考核方式的公共课考查评分标准,保证教师评分的科学性、客观性。其次、引入形成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相结合的课程考核体系,将学生的平时成绩(平时出勤+课堂表现+平时作业等)纳入期末考核范围,以此强调学习过程的重要性,防止学生为考试而学习。
第五、加强监督保障机制。一是加强平时课堂教学的监督管理,二是加强试卷评阅的监督管理。
总之,公共选修课是整个大学阶段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目前公选课在课程设置、教师管理和考核方式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高校可以通过整合课程体系、建立引导机制、严格教师管理、完善评价体系,使学生通过对公共选修课的学习,建立相对传统知识结构更为宽厚、合理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增强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成长为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韩建明,陈万光,张耀武. 高等教育中公共选修课实践探讨[J]. 科技信息,2010,第十九期.
2 侯加兵,王光富.高校公共选修课建设浅议[A].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6).
3 朱高磊,王伟臣.对大学选修课学习存在问题的分析及应对措施.教育前沿.2010.6
4 荆晓艳,王宏.关于改进高校公共选修课的几点意见.甘肃科技.201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