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市场经济逐步建立,人才流动日趋频繁,未就业毕业生应尽快树立主动竞争、服务基层、多渠道创业的新观念,尽快成功就业。
(3)积极准备,提升“就业竞争力”。企业看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其中包括学习能力、逻辑分析能力、执行能力、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在这些方面,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尚待提高。未就业毕业生应当争取各种机会,充分利用学习和实习机会,锻炼自己,发现自己的独特才能,增强综合实力,提升“就业竞争力”。
2.高校就业中心的工作,重点关注帮扶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助力实现就业。
通过分类指导、技能培训、心理咨询、求职补贴等方式开展就业帮扶工作,并在各类就业项目实施过程中对经济困难毕业生给予优先推荐,帮助他们尽快实现就业。充分利用就业服务中心的优势,一是就业服务中心拥有校友的丰富信息,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发挥校友队伍的帮助作用。分布在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和岗位上的校友是在校大学生就业的重要社会资源,通过校友介绍、推荐或直接接收母校的师弟师妹,可大大提高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有效性和成功率。二是发挥专职就业指导服务人员的纽带作用。学校就业指导专职教师是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开拓者,是密切联系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桥梁和纽带,有着广泛的人际圈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是推荐毕业生充分就业最有力的社会资源。
(1)认真做好未就业毕业生信息登记,建立动态的联系数据库随时掌握毕业生的最新情况,可以实现未就业毕业生联系方式、求职意向、招聘信息等数据的及时更新,充分满足未就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信息交流需求,避免出现未就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和企业需要人才却无法联系到毕业生的现象,导致就业机会的丧失。
(2)建立未就业毕业生和校友互相交流、沟通的绿色通道。许多校友毕业之后在社会上锻炼多年,积累了丰富的求职经验和工作经验,有些甚至已经通过自主创业等形式建立了自己的公司和实体,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可以为其传授实用的求职面试经验,有的甚至可以直接提供宝贵的就业机会,为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成功率提供了有效保证。
(3)为未就业毕业生提供专项服务。未就业毕业生在招聘面试时往往面临着各种难题,如政策法规、就业指导等,就业指导中心可以加大就业指导力度,进行及时的辅导和解答,帮助他们掌握求职时必要的知识和技巧,避免走入求职误区,从而提高就业成功率。
3.政府和社会的工作
(1)改善大学生就业环境,要最大限度地消除制度性障碍。推动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的相互贯通和信息共享,构建有利于人才合理流动的大环境。
(2)可以举办规模适中的未就业毕业生双选会,提供“就业推荐”、“职业咨询和指导”和“职业技能培训”等服务,满足未就业毕业生的多元化需求。尽可能地为未就业毕业生提供提升其就业竞争力、创造就业机会的服务。
(3)加强国家就业政策宣传力度,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当前,沿海地区及大中城市人才相对集中的区域就业竞争异常激烈。由于人才“扎堆”,学生将无法避免面对工作后剧烈的竞争和残酷的淘汰。因此要结合目前就业环境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引导学生放眼基层,抓住每年国家、地方相关政策(如借助“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机遇,通过加强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教育,使之在就业过程中能够准确定位,找准个人职业风向标,到基层发挥个人优势,建功立业,事业成长从基层开始。
三、推进离校未就业毕业生职业指导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1、坚持“人职匹配”的职业指导观念
人职匹配理论认为,人的人格类型、职业兴趣与职业环境密切相关,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能力模式和人格特征,每个人格特征的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但是只有当这三者相匹配时,才是最佳的选择。在现实生活中,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任何人都只能适应一种或几种特点的职业要求,没有人能够胜任所有的职业,而每一种职业对从业人员也都有特殊的要求。人也是有着主观能动性的,具有各自不同的价值观、兴趣、性格等,一个人可以从事多种职业,但并非在所有职业中都能取得成功和快乐,只有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与自己的能力特征相匹配的,才能发挥个人的优势,才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所以,个性化职业指导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职业指导必须按照求职者的自身条件,量体裁衣,个性化地提供帮助,实现人职匹配,帮助求职者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实现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
2、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实施对学生面对面的个性化辅导。职业指导教师要辅导学生真正了解自己,即辅导学生对过去的生涯作自传,通过分析学生个人详细资料以及发展预期目标,辅助学生将个人的条件、发展潜能、发展方向与环境给予的机遇与制约条件相比较,最终达到“认识自我”,即知道自己已经做了什么,自己想要做什么,自己能做什么等,从而使职业定向准确、设计方案科学。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