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课必是让学生在快乐中获得知识增长才干。
五要坚持学习目标的具体化和可操作化。《课程标准》中关于学习内容、学习能力诸方面的要求,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篇目中去。面对学生,教师应该针对自己学生的实践情况,全面系统的通读教材,认真研知,不仅要把《课程标准》中的各项要求落实到具体的单元、篇目,更要落实到具体的课时和教程,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有目标,学得实在。同时,教师应尽可能对各个层次的学生分别提出具体的学习目标及学习要求,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达到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的学习过程辉煌。
六要坚持帮助、鼓励学生自主的选择多种学习方法。学生受家庭、个性、经历、智力等方面的影响,对学习的感悟和接受有着较大的差异是不可否认的客观存在,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发扬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达到积累知识,提高能力,砥砺智力的目的。例如:善于默读的同学,教师就应该鼓励他、要求他多朗读;善自学的学生教师就应该督促他与同学多研讨;爱说话的同学老师就要要求他多独立思考,久之,学生就会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当然,学生以自己的学习方法达到完成老师规定的学习任务,在学习过程中磨练自己的认知能力、展现自己学习才能、张扬自己个性才华,也应该受到教师的积极肯定。
再说“三个强化”。一是强化自主学习开端课前自学。课前自学十分重要,它为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与认知基础。课前自学可分作两种,一是利用课余时间,学生自学;一是利用语文课,学生随堂自学。鼓励学生质疑答疑,是自主学习的中心环节。学生自学课文,参考教学提纲,思考问题,理解知识,形成能力。学生走在教师授课之前主动地去了解课文,分析课文,解剖课文,形成自己对文章的认识。这样才能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听课,才能在比较自己和别人的观点中去领悟,才能在成功中体验快乐,才能在错误中寻找偏差的原因。作学习的主人,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才能发挥出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传统的教师设置一系列问题,然后把答案抛给学生,让学生记住一些结论性的答案。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是学生悲哀,也是教师的悲哀,更是教学本身的悲哀。
二是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标志课堂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孟子说“尽信书不如书。”要开发学生的潜在力和创造力,在采取多元教学模式同时,更必须强化课堂学生质疑。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向教材质疑,向老师质疑,或者向同学质疑。质疑的内容可以是自己未知答案的问题,也可以是自己已知答案的问题。已知答案的问题提出后,可以和同学在讨论的过程中完善自己的答案。学生的学习是在解决疑难的过程中向前和发展的。当然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要加以适当的引教。如果问题涉及到教学的重点、难点,则引教学生作进一步的探讨,深入问题的本质;如果问题可以有所拓展,不妨放手让学生各抒己见,尽情发挥,不必给出统一的标准答案。这样的质疑,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真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是强化自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自己发现知识、解决问题。语文课程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的终结。教师“教”的过程实际是启发学生思考、探讨、发现、创造的过程,是促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学会的过程。在坚持让学生汇报交流自主学习成果的同时,在课堂上发现知识解决问题的方式主要是讨论。让学生抛开顾虑,大胆地谈出自己的想法,鼓励不同意见的同学进行争论,不到最后教师不要评判对错。可以引导学生对比几种观点,由此得出结论。这样学生易于消化吸收并形成自己的创新思维方式,达到以“教”促学的目的,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总之,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要“一转变”“六坚持”“三强化”,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语文教师的教学便能更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便能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收到更丰硕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2008 年9月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