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殊途而同归!—简论文学教学内容的确定-论文网

时间:2013-11-30  作者:许织云

论文摘要:殊途而同归!简论文学教学内容的确定-论文网
论文关键词:同归,论文,教学内容,确定
 

笔者认为,文学教学内容的确定,基本思路是:要因文体、文本的类别、特点而定,不可一概而论,应避免“程式化”倾向。

按照叶圣陶先生在《国文教育的两个基本观念》一文中指出:“五四运动以前,国文教材是经史子集,显然经史子集是文学……‘五四’以后,通行读白话了,教材是当时产生的一些白话的小说,戏剧、小品、诗歌之类,也就是所谓的文学……国文所包的范围很宽广,文学只是其中一个较小的范围,文学之外,同样包括在国文的大范围里头的还有非文学的文章,就是普通文。这包括书信、宣言、报告书、说明书等等应用文,以及平正地写状一件东西载录一件事情的记叙文,条畅地阐明一个原理发挥一个意见的论说文。”

由此可知,文学的内涵与外延非常宽,应该包括古今中外的小说,戏剧、小品、诗歌等经典的文学作品。就中国文学来说,既有古典的、近代的,也包括现代的和当代的。前者是文学中的“历史”,后者是文学中的“现实”,可以说各有千秋,精彩纷呈。

综上,文学教学大致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小品、报告文学几类。与此同时,因为它们分属不同文学体裁,就决定了它们的文学功能、艺术价值也有所区别,因而,就不可能用统一的“范式”去定性它们的教学内容的确定标准,比如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小品与报告文学,在语言、形式、选材、手法等方方面面就有明显的区别。

据此,对文学作品教学的内容确定,依照笔者的理解,主要的应该有这样两个方面:诵读与鉴赏。

一、诵读。

主要是诗歌、散文,它们在韵律、节奏,以及情感表达、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方面,适合抑扬顿挫的朗诵,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诵,学生就能够领会作品所寄予的丰厚意蕴,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诵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机械式的只“诵”而不“思”、不“想”,而是在“诵”的基础上,借助“诵”,循序渐进地加深对作品思想情感的理解、主旨的把握、写作技法的学习。绝非停留在“囫囵吞枣”、“食而不知其味”的表层的“诵”上,它追求的是以“朗诵”促涵咏,进而抵达深刻理解的教学目标和指向。

如著名诗人臧克家的《有的人》,就几近大白话,在课堂上,师生通过领诵、齐诵、男、女生对诵等多样的诵读方式,就能够体会到诗人所要传递给读者的意图与目的。

对当代作家李汉荣先生的散文《外婆的手纹》,在反复诵读中,学生就很容易地在原文中圈画出表现外婆性格特征的语句与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领悟的句子:外婆用她精巧的手艺裁剪人生,缝补生活,也编织她美丽的生命。

当然,对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中精彩的片段也可以通过诵读的方式加以教学。

二、鉴赏。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学鉴赏做出了这样的要求:“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因此,文学作品的鉴赏一般来说应包括对文本语言的品味、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的分析、作品丰富内涵的领悟、有关知识的建构、写作特色的梳理等方面。

1.文本语言的品味。

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是文学教学必然的选择,因为,但凡选入课本的文学作品,其语言都是精雕细刻,字斟句酌,只字不移的典范之作,是学生学习的模本。正如钱理群先生所说,文学经典“具有永远的思想和语言的魅力”。

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以“我要跟它们斗到死”作结,语言激昂豪迈、铿锵有力,更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悬念,这就是名家运用语言的高超之处。

鲁迅先生的《药》中的语言韵味丰厚,犹如咀嚼甘果:“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在这段简短的话语中,作者调动短句与夸张、比喻的修辞格,将一个浑身黑色的人与老栓这个完全不同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似在目前:一个咄咄逼人像魔鬼,一个几乎瘫倒如羔羊。

古代文学作品也同样表现出不凡的语言魅力。如《采薇》中重章叠句的语言特点对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起到的强化作用,还有李密的《陈情表》以四字句为主,同时穿插使用了各种排比句,对作者要传递的报答祖母养育之恩的心情有着无可替代的表现力。

2.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的分析。

这是小说、戏剧、叙事诗等文学作品教学的一个重要抓手与关键点,这类文本大多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活,具有鲜明的典型性,当然是教学的重点所在。教学中,如果把其中的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分析透辟了,那么,文章的精要可以说就迎刃而解了。因为,人物是环境、情节、时代……的“总纲”,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可以这样说,选入课本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能够折射出他所生活时代的多数人的特征,是他们思想、心灵、理想……的写照与浓缩。这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杂取种种,合成一个”。

鲁迅先生指出,他作品中的人物模特儿“没有专用过一个,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角)色”。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趣”——让学生乐学-论文网
下一篇论文:语文自主学习“一、六、三”-论文网
教学论文分类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德育论文 小学英语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班主任论文 幼儿教育论文
初中数学论文 教育教学论文
小学德育论文 小学教学论文
小学教育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体育教学论文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初中英语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初中班主任德育论文
初中物理论文 学前教育论文
国防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论文 远程教育论文
相关小学语文论文
最新小学语文论文
读者推荐的小学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