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语文自主学习“一、六、三”-论文网
论文关键词:语文,自主,学习
大语文、新课标下的中学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自主学习,也就是指引学生学会自己学习。这顺应时代的要求,符合教育改革的方向,真正实现了师生互动的教育思想。自主学习能力可以说是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的关键所在,它是一种在教师的科学指教下学生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策略、调节和控制各种任务行为的创造性学习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应该说是一个巨大的变革。这种新型的学与教关系,使现行的学生学习重心前移,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它重视学生的充分阅读和自主体验,尊重学生自己的细致品味和用心理解,鼓励学生的深入思考和大胆质疑,推崇学生自己投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尤为关键的是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将会前置于教师的教学与指教之前,将会表现出更加具体化和多样化。
反思传统语文教学现状,就象一个总怕孩子摔跤年轻的妈妈,总放不开对孩子搀扶致使孩子产生依赖性,孩子迟迟不会走路就不奇怪了,我们搞教学可不能象这位年轻妈妈。不然,教师只一味传输知识,学生只机械地被动接受知识。学生课堂上心猿意马,不预习,不温习,不听课,不答问,不作业甚至雇人抄作业。如果不改变这令人揪心的现状,二十一世纪的语文教学者将有辱使命,难以改变语文教学少慢差的现象,难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难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笔者以为:教给学生一些阅读方法后,放手让学生自学,教者做到“一个转变”“六个坚持”“三个强化”,就必能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语文教学效益。
先说“一个转变”。指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不仅要破除急于求成、包办代替的做法,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家庭环境及社会背景的差异,用教师的细心关怀、体察感悟和究因习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合适的学习方法;又要树立相信学生的意识,要相信学生具有能够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只要你相信他,给他时间,给他空间,给他信任,给他帮助,绝大多数学生是能达到教师预设的学习高度的。
而且,教师应明白生的能力培养是学生自主学习训练过程的关键所在,是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发展的基础。自主学习是学生发展能力的唯一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教师还要以发展眼光看学生,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具有自我负责精神的,教师要对学生持有积极的、信赖的、向上的关怀,追求对学生个体的个性化教育和人性化教育,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达到自我愿望的目的。
再说“六个坚持。”一要坚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语文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初中学生年龄尚小,专一学习能力较差,因此,教师就要善于在课堂上创设符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以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及时全面的鼓励手段,在尊重学生个体选择的情况下,尽可能的使学生学习过程丰富多彩、充实有趣,使学生个性的学习得到张扬。
二要坚持让学生明确自主学习目的,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让学生明确了目的,才有力量的源泉,学习的动力。犹如品尝到了梨儿的滋味,便会烙下对梨儿垂涎的印迹。这样,让学生常常感到自主学习成功的收获与喜悦,便会产生自主学习的永恒动力。好习惯让人终生受益,带领学生坚持语文自主学习,必能提高语文自主学习水平。要让学生养成课前自学,课后温习的习惯,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养成发现疑难,敢于怀疑的习惯,养成自主和作探究的习惯……久之,语文的素养便自然提高了。
三要坚持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要“授人以渔,忌授人以鱼”,最终达到不教。因为学生最终要离开老师走向社会。教给学生识字解词的方法,分段、分层、概括段意中心的方法,朗读、背诵、作文的技巧规律,分析单复句、修改病句的方法,教给学生利用课文提示与思考等方法自学课文,教给学生圈点评注、速读、跳读、精读、默读、诵读的方法,教给学生分析小说与议论文三要素的方法,教给学生赏析诗歌与分析说明文特征顺序方法语言的方法……这样学生便犹如自己学会了游泳,自己品尝到了梨子的美味,这样获得的知识便是学生自己的,也是终身受用的知识,久而久之,语文的素养不日积月累飞速提高吗?
四要坚持建立课堂学生自主学习的新常规并优化课堂教学模式。这常规是在破除严整、呆板的统一局面后,面向全体同学、适合不同学生学习进程的依据,它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自控性,使学生能在精神放松、形体自如、自由发挥的状态下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符合一般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能有效地做到先学什么,后学什么,深浅有度,井然有序,又要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能力程度、智力反应,选择学习内容的差异多寡,达到序中有活,各取所需。课堂摸式要多元化,要让学生成为学堂的主人,除讲上讲授式外,还有讨论式自学式赏析式、疑答式、汇报交流式、表演竞赛式,甚至可以把音乐会,话剧表演,书法欣赏搬到课堂。要据学生与教材实际选择教学模式,一堂可以是某一模式,也可以几种模式融于一堂课。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