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这些资源的开发可以为学生真实的“探究性学习”提供保证。
2、“探究性学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性。
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活动中,或者通过一个偶然的问题,或者通过类比的联想,可以经历发现规律的瞬间。学生经历这一发现过程不仅可以使他们了解知识创生、发现的过程,而且可以让他们学会思考如何从偶然的现象中去发现必然的规律。学生一旦掌握了发现的一般方法,也就有了不断发现乃至创新的需要与可能。
其次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活动中,或者通过归纳推理,或者通过演绎推理,可以经历验证猜想并获得结论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使学生形成探究的态度,还可以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研究的方法,体验探索的艰辛和发现的喜悦,感受前人的智慧和渗透其中的数学思想。
在探究与发现的学习过程,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数学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数学问题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培养主动探究的习惯和形成主动学习的心态,利于良好的数学素养的形成。
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环节和实施策略。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教学程序。具体操作环节和实施策略,可分为五步进行。
1、创设问题探究情境。
创设问题探究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学生既感到熟悉,又不能单纯地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
2、倡导自主探究方式。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育的本质在于参与,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作性。教学中,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把看、听、读、写、做结合起来,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1)猜测-验证
数学猜测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能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能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牛顿曾说:“没有大脑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明和发现。”《新课标》指出:通过操作猜测等方式,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以及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尝试-明理
尝试即让学生用原有的知识及生活经验,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自由地探索新知识的过程。
(3)操作-表达
现代教学论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听科学。”儿童的动作思维在学习中占优势,他们的智慧出在手指尖上。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直接经验的体验,把教学过程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情境中,谈出感受、谈出方法、谈出数学思想,进而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数学课堂中利用“猜测-验证、尝试-明理、操作-表达”的自主探究方式,可以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观察、尝试、猜测、操作、验证、推理中主动获取知识,使学生在探索、发现、创造中增强能力,让学生在自主、愉悦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3、合作交流探究活动。
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可以揭示数学知识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学会相互帮助,实现了学习互补,增强了合作意识,提高了自我表现的能力,以及听、说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4、实践运用探究拓展。
探究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运用知识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它是沟通知识与能力的桥梁。在实际教学中,注重设计与生活紧密相联的习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