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与传统的教学相比,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具有自主性、实践性、过程性、开放性。借助与探究和发现的学习过程,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数学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数学问题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培养主动探究的习惯和形成主动学习的心态,利于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的形成。通过“创设问题探究情境、倡导自主探究方式、合作交流探究活动、实践运用探究拓展、情感体验探究乐趣”等环节让问题探究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中心,实现探究性学习。
【论文关键词】问题探究 探究性学习 数学课堂教学
建构性教学认为:教学的中心应由教师向学生转移,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自主的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自我建构、学习品质的自我发展的过程。
一、探究性学习的内涵和特点。
1、探究性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2、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1)探究性学习具有自主性。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从课题的选择、确定,资料的收集、分析,报告的撰写、答辩,成果的整理、展示等,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己去操作,具有很大的自主性。
(2)探究性学习具有实践性。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探究实践,要求学生关注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以便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3)探究性学习具有过程性。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确定课题,进行探究,表达交流,总结提高的学习过程,特别是具体的探究过程,获得体验和感悟,获得知识与能力。
(4)探究性学习具有开放型。学生的学习内容既可以是数学学科的,也可以是多学科综合交叉,既可侧重于社会实践,也可以侧重于某些公式、法则等研究,即使是在确立同一学习主题后,研究视角的定位、研究目标的确定、切入口的选择、资料的搜集、过程的设计、方法手段的应用以及结果的表达,都有较大的灵活性,留有展示学生和老师个性特点和发挥才能的足够空间,学习内容具有开放性。
在探究性学习中,既有老师的指导,又有学生的参与,既有个体学生的独立研究,也有小组相互探讨,会计毕业生毕业论文既有文字表述,也有口头交流,学习方式也具有开放性。
数学探究性学习所注重的是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所产生的体验突显个性创造,由于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所产生的体验、结果也不尽相同,因此评价标准也应具有开放性。
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倡导探究性学习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以追求知识结果为唯一的目标;教学方法机械呆板,即使知识的传授,学生也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这些现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相当普遍。为此,我们提出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实施'探究性学习'。把学生这一主体充分激活,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潜能,使他们感到自己是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
1、“探究性学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具有可行性。
数学可以使学生有依据地猜想和发现。凭借着数学结构链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可以进行类比的猜想;凭借着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学生可以进行经验的猜想;凭借着对数学问题的敏感,学生可以进行直觉的猜想。有了这样的猜想,学生就有了主动探究的欲望。因此,这些资源的开发可以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提供前提条件。其次,数学知识创生和发展的过程可以成为学生探索可能结论的过程。从问题的发现到有依据的猜想,从验证猜想到归纳概括获得结论,数学可以提供学生发现的方法和思维的策略,能够给学生以智慧和力量,有了这样的方法和策略、智慧和力量,学生就有可能实现数学知识的“再创造”。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