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改革教学内容,重塑教学观念。在教学内容上,农村中小学现行课程内容基本是按城市的需要来设置的,离农村生活实际相差较远。这容易使农村中小学丧失吸引力,“读书无用”的观念便促成很多初中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因此,要从根本上改革现行教学内容,组织有关人员编写适合农村实际的教材,并适当增加一些农村实用知识的教学内容。鼓励农村学校使用“乡土教材”,增加“劳动课,职业技术课”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帮助学生掌握初步的生产技术,并丰富素质教育的内涵。
另外,农村教师自身要以新课程的理念武装头脑,改变落后的教学观念。首先从“重教”向“重学”转变,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从“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把教学重点放在过程、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在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中发现真理,揭示规律,掌握知识 [3] 。不能仅以考试成绩的多少而人为的评判学生的优劣,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努力培养学生德智体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4、合理配置师资,提高农村师资水平。论文参考。优质师资分布不均衡是教育公平的一个特殊而又复杂的问题。当前我国农村中大量代课教师的出现,以及优秀骨干教师的流失,都说明了我国现行教师培养、聘任制度上存在着严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制定优惠的政策或特殊政策,通过经济补助,提高工资待遇等手段,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任教;其次,建立城镇中小学教师到乡村短期任教服务制度,实施城乡“校对校”扶帮措施,实现农村师资力量的良性循环,促进优质师资合理分布。最后,要强化对农村现有教师的培训考核机制,建立健全岗位培训制度,一方面,严禁聘用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担任教师;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课程,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培训质量,保证农村教师继续接受教育的权利。
5、真正落实国家义务教育的相关政策。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报告中谈到教育问题时指出:我国政府决定从2005年起开始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即免除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的书本费、学杂费,并补助住宿学生生活费;同时指出到2007 年在我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使贫困地区的孩子都能有学上,完成义务教育。此举真正体现了义务教育的义务性,据亚洲开发银行报告:如果真正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每年农民至少可减少300亿教育负担,其效果不亚于减免农业税。另外,2004年“农村寄宿学校建设工程”启动,中央财政投入100亿元人民币,计划用四年时间,促成这一工程的实现。对于国家的这些相关政策,地方各级政府特别是县乡两级政府应积极制定配套的制度使其真正落实,而决不能松懈等待,弱化国家教育政策的权威性。再有,加大对贫困学生的直接资助制度,建立健全资助体系,各级政府都要特别关注贫困学生,并为其提供较充分的经费资助,不能再因家庭贫困而使孩子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失学、辍学,真正做到这一点,便是向教育公平迈进的重大举措,进而有利的推动了和谐社会的发展。论文参考。
笔者认为,在边远的农村地区,如果能真正做到以上几点,教育公平的实现就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河北省 “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简介
[EB/OL].http://www.moe.edu.cn/yiwu.edu/lv240/lu240heibei.htm
[2]丛王华,语文课本难为农村师生[N]中国青年报,2002-11-26(1)
[3]肖正德. 农村中小学教学不公平问题、成因及对策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9,(5):69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