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职称论文

我国社会分层特点对教育公平的影响

时间:2015-06-25  作者:谢秀卉

我国社会分层特点对教育公平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社会分层特点,教育公平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社会分层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先以先赋地位为主的分层模式逐渐被以后致地位为主的分层模式所取代,个人的社会地位越来越取决于后天的教育程度。接受什么类型、层次和质量的教育,都会影响到个人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由于不同社会阶层在家庭收入和生活方式上存在差异,对子女的教育需求和看法也就不同,不同阶层的子女在教育上的差距越来越大,并进而影响到教育公平问题。这是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本文探讨了当前中国社会分层的特点及其对当前我国教育公平的影响,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社会分层与教育公平

(一)社会分层的基本理念

所谓社会分层,既可以是一种社会现象,也可以是一种分析和研究社会现象,描述社会结构及社会不平等状况的方法。根据社会学的规定,在这里把社会分层定义为“依据一定的标准,把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层次的过程。或者,更详细的说,社会分层是指人们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依据社会关系不同层面上的同一性而形成的社会层次结构。”社会分层所反映的是不同的社会层次结构对社会资源占有的差异,是纵向上对社会各阶层划分。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当代社会学家对社会分层的划分标准主要包括按阶级划分、按收入或财富划分、按权力划分、按知识和技能划分等几种划分方式。

(二)教育公平的基本理念

多年来我们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侧重在教育作为人力资源开发,促进经济增长、科技进步的功利价值上,但教育还有一些更为基本和重要的功能。现代社会的教育,既是经济发展的“加速器”、科技进步的“孵化器”,同时,由于它在社会流动、社会分层中所具有的“筛选器”作用,又被视为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和“平衡器”。教育公平不但是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而且,它之所以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是因为教育具有促进社会平等的社会功能。

二、现阶段我国社会分层的特点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社会阶层分化现象逐渐加剧,社会阶层构成发生明显变化。从总体上说,社会阶层收入变化具有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迅速增长和高收入阶层已经出现、中等收入阶层人数迅速增加、贫困阶层人口较多且收入增长缓慢,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从最近几年的情况看,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有如下几方面特点:

(一)贫富分化更为明显,财富的集中化程度更高,分化的形势比较严峻。从社会现实生活看,富人阶层与穷人阶层的现象也变得比较突出。改革以来的贫富财产和收入的分化是十分迅速的。而据国际劳工组织的统计资料:20世纪90年代,世界上基尼系数最高的10个国家是塞拉利昂0.629,巴西0.601,危地马拉0.596,南非0.593,巴拉圭0.591,哥伦比亚0.572,巴拿马0.571,津巴布韦0.568,智利0.565,几内亚比绍0.562。仅从基尼系数看,中国已经朝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的方向发展了。从社会现实生活看,富人阶层与穷人阶层的现象也变得比较突出。中国的富人在中国就业人口中虽然比例很低,但是,中国的特点是人口基数大,虽然是很低的百分比,却仍然是一个人口巨大的群体。在中国的财富分层中,居于另一个极端的是贫困人口。2003年贫困人口总数为2900万人,比2002年甚至还增加了80万人。而且,这里测算的标准是人均年收入人民币637元以下,每天不足2元人民币,这在中国也是很低的标准。如果按照国际标准计算,则贫困人口的数目完全不是这个局面。按照国际标准,极端贫困的“赤贫”的贫困线为人均年收入275美元以下,而一般穷人的贫困线为人均年收入370美元以下。如果用这样的标准计算,那么,中国西部12省农村的大部分人竟会被划为贫困人口,因为,到2003年,中国西部12省农村平均每人的年收入也只有人民币2718.14元。

(二)贫富分化造成的“社会结构紧张”的局面比较严峻。

目前我国的贫富差距问题已经比较严峻了,它会引发严重的后果,导致一系列的社会矛盾。社会学研究证明,贫富分化之所以威胁到社会稳定,是因为,分化造成了“社会结构紧张”,而结构紧张使社会关系处于敏感状态,十分容易激化社会矛盾。在社会学中,最早提出“结构紧张”(structural strain)概念的是美国社会学家墨顿(Robert Merton)。墨顿试图用这个概念解释社会结构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引发或造成社会问题。经济上过大的贫富差距,富有阶层与贫穷阶层之间过大的反差,使得社会结构处于一种失衡的状态。换言之,不是任何一种贫富分化都会带来社会不稳定,只有当贫富差距太大了,其张力已经形成了结构紧张的局面,这时候,会带来社会的不稳定。这时候,矛盾容易激化,冲突容易发生。从这个角度看,目前我国的基尼系数从0.434发展到现在的不低于0.5的水平,就是“结构紧张”的客观证明,应该说是处于比较容易激化社会矛盾的状态下。

(三)阶层结构出现了定型化的倾向。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的阶层结构处于剧烈变动过程中,定型化的特点不突出。内战、日本人的入侵、解放战争、土改、社会主义改造、政治运动、文化大革命等等,造成中国各阶层出现巨大变迁,以往的研究也证明,中国各阶层之间的流动率是比较高的。

80年代初的改革以来,再次出现巨大变迁。这一时期社会流动的特点仍然是,阶层之间的流动率颇高。从80年代直到90年代中期,是中国富裕阶层产生和膨胀比较迅速的时期,原先经济地位低下者后来跻身于富裕阶层者比例较高。然而,自9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地位低下者进入富裕阶层的比例明显下降,富裕者来自同阶层或临近阶层的比例上升。换言之,80年代,一个穷人想变为富人的话,机会还是比较多的,但是,90年代后期,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此种机会大大减少了。阶层之间的界限逐渐形成,社会下层群体向上流动的比率下降,具有阶层特征的生活方式、文化模式也逐渐形成。社会各个阶层都开始形成一些作为本阶层所特有的生活方式,阶层内部的认同得到强化。

(四)中产阶层有所发展,但总体上比例还是较小。

近一段关于中产阶层的讨论比较多。从世界各国的经验看,中产阶层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确实起了重大作用,其意义不可忽视。中国中产阶层与其他国家的中产阶层还是有巨大差异性的,对于这种差异性笔者曾经撰文指出,西方新式中产阶层的主体是由受雇人员构成的,而中国新产生的中产阶层的主体是大批非受雇阶层,如大批中小工商业层、独立经营者阶层。目前,中国中产阶层主要由以下四部分人构成的。一是中国大陆中产阶层中最为稳定的力量,即传统的干部和知识分子阶层。二是所谓“新中产阶层”,这个阶层的基本特征是:年龄比较轻,一般都具有较高的学历,有新的专业知识,懂外语,会电脑,大多就职于三资企业、新兴行业。由于该群体处于产业结构的高端,技术含量高,体制上又多属于外资、外企,所以,收入上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三是效益比较好的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和其他经营比较好的企业、公司、单位的职工层。四是大量的个体、私营经营者。在农村里包括那些经营比较成功的富裕起来的阶层,在城市里包括大批下海的、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中小工商业业主、独立经营者、中小公司经理等。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听者有心”的认知语用推理机制_无意误解-论文网
下一篇论文:论共和晚期罗马公民道德沉沦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职称论文
最新职称论文
读者推荐的职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