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1:摘自《新安晚报》2008年10月28日“麻生太郎向中国人民道歉”。
“……麻生是日本政坛中著名的‘鹰派人物’,他曾公开指责中国干涉日本参拜靖国神社,2006年他又以外相身份坚决支持李登辉访日。不过,媒体发现,麻生在担任首相之后,由于政治考虑,开始逐渐软化对中国的立场。”
此则消息的标题“麻生太郎向中国人民道歉”传递的信息就不是很精确,具备一定的模糊性。麻生太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他有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他为什么要向中国人民道歉,他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样的情况下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向中国人民表示道歉,这些细节性的信息,我们在新闻标题中都找不到答案。但是正是因为新闻标题的模糊性,读者才会带着疑问把整个新闻读完。新闻标题中模糊语的运用极大地提高了新闻的可读性,有效地激发了读者阅读整篇新闻的热情。同时对于那些比较忙碌的城市白领来说,信息浓缩量较大的新闻标题可以替他们节约大量时间,让他们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得比较多的信息。可以这么说新闻语的适度模糊性是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的必然需要。
3.2提高新闻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这似乎有悖于模糊性的特点,但事实的确如此。由于客观事物本身的不确定性,所以用模糊的语言来表达它们才显得更准确,这就是模糊与精确的辩证统一。
例2:摘自《新安晚报》2008年11月9日“抓‘飞车党’21人破案150余起”。
“日前,阜南县公安局打掉以郑某等7人为首的涉嫌抢夺犯罪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21名,破获抢夺案件150余起,有效遏制了该县飞车抢夺案件的发生……”。
在此则消息中,“日前”、“郑某” 、“等” 、“涉嫌抢夺” 、“150余起”等模糊语的运用,表面上似乎违背了格莱斯合作原则中的量准则,但是却很好地遵守了合作原则中的质准则和关联准则,比用精确语言更能反映事件的真实面目。由于这是一个刑事案件的报道,案件还在进一步的审查和审理过程中,一些细节的信息无法在第一时间发布出来,所以只能用一些模糊语大致地表达一些相关的信息。
例3:摘自《新安晚报》2008年11月9日“海地教学楼坍塌如同地震”。
“加勒比海国家海地一座三层教学楼7日坍塌,致死至少50人,数百名学生被困,死者多为儿童。随着救援工作开展,伤亡数字可能迅速增加。海地官员说,事件原因可能是建筑质量不过关。有消息称,发生坍塌事故时,一名神职人员正在监督一些成年学生为该楼加盖第四层……”。
在此则新闻报道中,作者使用了一系列的模糊语,如“至少” 、“数百名” 、“多为儿童” 、“可能” 、“有消息称”。对于这些突发性的需要进一步跟踪报道的新闻事件,作者只能使用一些模糊的词语来表达。因为这些新闻事件是变化发展的,其真实性随着事件的进展有待进一步确定其真实程度。
3.3增强新闻语言表达的灵活性和真实性
在言语交际中,由于受话题内容、交际对象、语言环境、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为了避免把话说得太死太绝,说话人往往运用模糊语来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英国著名语言学家琼斯(D.Jones)早在1957年就指出:“我们大家(包括那些追求‘精确无误’的人)在说话和写作时常常使用不精确的、含糊的、难于下定义的术语和原则。这并不妨碍我们所用的词是非常有用的,而且确定是必不可少的。发表论文。因为人……具有常识(直接的感觉知觉)。……通常人们尽管使用不精确的表达法和难于下定义的术语,但仍能相互理解。”
例4:摘自《新安晚报》2008年11月26日“蚌埠双墩发掘申报‘十大发现’”。
“记者从蚌埠市文化局获悉,蚌埠双墩1号墓发掘工作将申报为2008年全国考古十大发现……”。
在此则消息中,作者运用模糊语“从蚌埠市文化局获悉”模糊了消息的来源,避免了报道的个人主观性,让读者有理由相信此则消息的来源非常的客观。同时通过灵活地模糊新闻的消息来源,作者可以避免承担责任,起到自我保护的作用。以此避免万一因为报道失实而招致伤害甚至负法律责任。
例5:摘自《新安晚报》2008年11月26日“合巢入江‘咽喉’开始变宽”。“作为和裕航道的入江‘咽喉’,总投资2,5亿元的裕溪船闸扩建项目在昨天动工,预计将在2011年建成投入使用。届时,裕溪船闸可通行千吨级船舶,合肥巢湖地区通江达海能力大大提升……”。
在预测性新闻报道中,由于预测的新闻事件发生在未来,具备一定的不确定性,所以在报道类似新闻时,我们可以灵活地使用一些模糊语,这样可以避免新闻报道的绝对话,为后续的新闻报道留下一定的弹性空间。比如说在此则新闻中,按照规定计划裕溪船闸扩建项目将会在2011年建成,但是事实是否如此,我们无法预料,所以作者用了一个模糊的词语“预计将在”,成功地避免了新闻报道的僵化和过于绝对化。
3.4使言语表达更委婉、含蓄、有礼貌
政治、外事活动中大量的模糊言语,其作用就是为了把话说得更委婉一些、更含蓄一些。发表论文。特别是针对一些刺激性的话题,使用模糊言语常常可以起到掩饰或回避的作用。
例6:摘自《新安晚报》2008年12月1日“国务卿希拉里今将成真”。
“……奥巴马过渡团队的发言人拒绝对态度转变发表评论。不过,美国国务院元老级顾问戴维.格根认为,这是一种正常‘惯例’,因为美国总统竞选‘历来如此’。当时是当时,现在是现在。竞选阶段(言论)难免有所夸张,而一旦竞选结束,你就得尽力拉拢那些你能找到的最有能力和你合作的人。”
有时,在新闻语中运用模糊言语完全是出于对“礼貌原则”的考虑。英国当代著名语言学家利奇(G.N.Leech)在其书《语用学原则》(Principles of Pragmatics)中将礼貌原则划分为六类,其中每类包括一条准则和两条次准则。A.得体准则(Tact Maxim):减少表达有损于他人的观点。a. 尽量少让别人吃亏。b. 尽量多使别人受益。 B.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减少表达利己的观点。a.尽量少使自己受益。b.尽量多让自己吃亏。C.赞誉准则(ApprobationMaxim):减少表达对他人的贬损。a.尽量少贬低别人。b.尽量多赞誉别人。D. 谦逊准则(ModestyMaxim):减少对自己的表扬。a. 尽量少赞誉自己。b.尽量多贬低自己。E.一致准则(AgreementMaxim):减少自己与别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a.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b.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F.同情准则(SympathyMaxim): 减少自己与他人在感情上的对立。a.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b.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