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从《新安晚报》看语言模糊性在新闻语中的运用

时间:2011-04-22  作者:秩名
在该则新闻的结尾处,作者本着礼貌原则,使用了一些模糊词语。比如说“正常惯例”、 “历来如此”。美国政坛上所谓的“正常惯例”到底是什么意思,作者表达的很含蓄、很模糊。至于“美国总统竞选历来如此”,更值得读者去玩味,美国总统选举过程中到底有哪些细节性的东西,人们无从知道。在这里,作者本着得体准则和赞誉准则,在新闻的报道中,尽量减少有损于美国政坛的观点,尽量少贬低美国政坛,从而维护了奥巴马政府的面子,有利于维护和发展中美两国以及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避免了因为新闻措辞不当引起两国政治纠纷。

例7:摘自《新安晚报》2008年11月26日“统战部副部长就拉萨事件驳斥BBC记者中央对西藏不存在镇压”。

“……打砸抢烧事件是遭到各族人民共同反对的。在逮捕坏分子过程中,公安干警大多数是我们的藏族同志,很多藏族基层群众带领我们的干部去搜捕那些罪大恶极的坏分子。根本就没有什么民族的区分,宗教的区分,有的只是我们要恢复法律的尊严,不能让违法分子从我们眼前溜掉。把这个问题归结为所谓民族问题,宗教问题是毫无道理的,而且在我看来是别有用心的。”

对于比较敏感的政治话题,为了维护各国人民的友谊,淡化矛盾,在新闻报道中,往往都是采用模糊语言。以该则新闻为例,作者使用了“各族人民”、“大多数”、“很多”这样的模糊字眼,目的在于强调汉藏两个民族的团结。同时作者还使用了“坏分子”、“罪大恶极的坏分子”、“违法分子”、“毫无道理的”这样的模糊语言,有力地驳斥了外电所谓的“镇压”西藏的说法,并对这样歪曲事实的说法表达了不满,很好地维护了我国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的尊严。

3.5使语言表达更生动,形象

模糊言语的使用还可以使新闻语言表达更鲜明、生动、形象,从而增强新闻的可读性。

例8:摘自《新安晚报》2009年1月4日“广深线列车滞留5小时”。

“1月2日,广深线一辆列车在半途出现故障,导致900多名乘客在车厢滞留约5小时。多名乘客称,列车时速仅10公里,‘比人走路只快一点’……”。

在该则消息中,作者使用了诸如“一辆列车”、“半途”、“900多名”、“约5小时”、“多名乘客”、“比人走路只快一点”这样的模糊语言,使得整个事件的描述更加形象化,让读者对事件的来龙去脉有个比较清楚的认识。相反,如果我们使用精确语言去描述这个事实的话,就会让行文语言显得过于生硬和僵化,从而降低了新闻语言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例9:摘自《新安晚报》2009年1月4日“达喀尔赛又发车”。

“2009年度达喀尔拉力赛当地时间2日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举行了隆重的发车仪式,50万阿根廷人现场观看了发车仪式,享受了这场赛车盛宴……”。

作者在此新闻的导语中,受用了诸如“隆重”、“赛车盛宴”这样的模糊语言,极大地渲染了“达喀尔赛”的盛况,既节俭了文字又加大了新闻语言的描述性,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结语

模糊性作为语言的固有属性之一,其语用功能在各种语体中均有反映。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新安晚报》为例,结合丰富的新闻例证,对模糊语言在新闻语中的语用功能进行了研究。虽然新闻语言要求准确精炼,但是过于精确的语言有时候并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纷繁复杂,变动着的客观世界。相反地,只要我们在新闻语体中合理地运用模糊语言,就可以提高新闻语言的表达效率、可读性和表达的准确性,增强新闻语言表达的灵活性和真实性,使新闻言语表达更鲜明、生动、形象、委婉、含蓄、有礼貌,从而起到模糊语言所起不到的作用。但是凡事都有一个度。如果我们在新闻语体中不分事实场合地滥用模糊语言,必然会引起读者对新闻的曲解和误解从而导致新闻的失真。


参考文献:
[1]陈灿.从《羊城晚报》看模糊限制语在新闻语体中的语用功能[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7,6:373-375.
[2]李欣芳.汉英新闻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及其启示[J]. 中国电力教育,2008,6:191-192.
[3]徐峰,段联合.新闻客观真实性与语言模糊性的悖论[J]. 新闻知识,2008,5:38-40.
[4]史杭.英语新闻导语的模糊性与准确性[J]. 新闻大学,2008,7:62-63.
[5]张美玲,于江强.模糊限制语在新闻报道中的文体功能[J].语文学刊,2008,1:84-86.
[6]张玥. 模糊语言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J].文学教育,2007,5:84-85.
[7]王婷妮.实证探讨新闻报道中的模糊语及其翻译[J].考试周刊,2008,27:197-198.
[8]伍铁平. 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从《静夜思》英译看格特关联翻译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
下一篇论文:从变译理论透析中餐菜单的英译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无相关信息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