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文学创作中方言闪耀的光彩

时间:2016-02-23  作者:薛凤生 郝彦 曹曼莉
文学创作中,在展示一方百姓的生活画面的时候,不可避免地选择原汁原味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方言来作为表达的主要手段,这不仅是文学审美的需要,也是文化真实的需要。

方言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周振鹤、游汝杰在《方言与中国文化》中有着比较详细的叙述:人文地理、移民、栽培植物发展史、地名、戏曲小说、民俗、民俗文化交流等等,都可以从方言中得到原始的保存。人是文化的产物,人所操的方言之中必然熔铸了大量的文化信息,也正因为如此,文学作品在审美、教育功能之外还具有着认识功能。

(三)追溯历史印迹

从时间来看,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孕育了华夏多元繁荣的文化体系,发展的历史就是不同文化碰撞和融合的历史,每个时期都会有自己的文化主流,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氛围。作为文化载体的主流方言,在选择和应用的风格上就体现了不同的审美取向,汉代的华丽,唐代的雄浑,宋元的平白,明清的俊俏,同时也隐含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历史信息。

方言,不仅仅是地域差别造成的,更主要是来源于历史的遗留。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口迁移和民族融合都会在语言上留下自己的历史印迹。在某一时期最为强势的民族共同语也可能会在当代变化为某一地域方言,而今天的民族共同语也可能是来源于以前的某一地域方言,这一切都应归咎于历史的变迁。方言更准确地应该称之为历史语言,应该和当代作为民族共同语基础的北方方言在历史地位上是平等的,只有着使用范围上的差别。

每个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都真实的记录了当时主流方言的概貌,这成了语言学家研究历史语言的第一手珍贵资料;作为同样来源于历史遗留的方言,更是被称为语言研究的“活化石”。

总之,我们了解研究方言,不是为了消灭方言,而是为了扬弃,把那些鲜活的方言俚语用到文学创作中去,用到地方文艺的创作中去。从文学自身的角度来看,文学离不开方言,离开方言的文学语言是少了灵性的语言,味同嚼蜡,是没有生命力的语言。从现代汉语发展的规律来看,方言词语与普通话词语正以书面语言和影视广播语言为媒介,相互补养滋益。新时期以来,由于对作家创新意识的强调以及文坛上本体论语言观的确立,方言文学开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新时期作家一个重要的转变就是将方言视作一种资源,视作丰富、拓展个人语言的储备和宝库,而这必将使方言独特的审美表达功能在新时期的文学创作中闪耀出更加绚丽灿烂的光彩。


参考文献:
白春仁《文学修辞学》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
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语文出版社1996
金 汕《京味儿—透视北京人的语言》北京社会科学 1995(03)
柯 玲《论方言的文学功能》修辞学习2005(3)
李继凯《秦地小说与'三秦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刘春华《试论王朔小说语言的陌生化》天中学刊1996(4)
刘进才《从“文学的国语”到方言创作》文学评论2006(4)
张卫中《新时期文学创作中方言使用的新特点》学术研究2002(1)
彭华生《新时期作家创作艺术新探》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汪曾祺《关于小说语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张卫中《汉语与汉语文学》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6
赵 园《京味小说与北京方言文化》北京社会科学1989(1)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文学翻译中的误译现象试析-小议《骆驼祥子》Evan King译本中的“误译”
下一篇论文:舞蹈:作为一种仪式的存在—广西特有民族舞蹈的生态呈现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