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安徽省寿县方言属中原官话,但古入声字在今寿县方言的归类并不与中原官话的分派规律一致,而呈现出自己的特点。文章列出了寿县方言的声韵调系统,指出了入声字的特殊分派这种现象。论文关键词:寿县方言,古入声字,分派
 寿县位于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南岸,八公山南麓,属六安市管辖。东临长丰县、淮南市,西隔淠水与霍邱县为邻,南与肥西、六安县毗连,北和凤台、颍上县接壤,面积为2986平方公里。 寿县方言,很少学者研究,《中国语言地图集》把寿县方言划归中原官话信蚌片,《安徽省志·方言志》和《寿县志》对寿县方言做过简单的叙述,但是二者的说法有不同。南京大学07级博士生赵嫚写过一篇《寿县迎诃方言的语音系统》,除此之外,就没有关于寿县方言的文章了。寿县方言总的来说比较单纯,寿县话以县城城关话为代表,在全县通用。南面窑口镇、堰口镇、炎刘镇、保义镇等地语言与县城相比,稍微复杂些。本文所述寿县方言特指寿县城关话。 一、寿县方言的声韵调 (一)声母十八个声母,包括零声母。 p 步布别 pH 怕盘破 m 门 t 到道夺 tH 太同土 n 难怒女年 l 兰路连吕 ts 糟招主祖 tsH 仓昌处醋 s 散扇苏书 z 如闰软日 tþ精经节叫 tþH 旗齐丘去þ休修小 k 贵跪桂工 kH 葵开夸 x 灰飞话符冯发 ø闻围衣武二 注: 1.古全浊声母已经清化,其中塞音、塞擦音声母平声变送气,仄声变不送气,演变规律与普通话基本一致。 2.中古精组和见晓组字在今细音前读音相同,即不分尖团音,这与普通话演变规律一致,例如:酒=久[Ütþi«u]、亲=轻[ÚtþHiâ]、新=欣[Úþiâ]。 3.中古知庄章组和精组洪音在今寿县方言中合为一组,读成舌尖前音[ts、tsH、s],但是知庄章组字的实际读音比较靠后,带有类似于[tS、tSH、S]的舌叶音色彩。 4.中古非敷奉母和晓匣母洪音字,今基本都读[x]声母,年轻人有时会分开,但基本没有区别意义,所以仍统一记为[x]。 5.中古日母今读[z]声母。 (二)韵母三十五个韵母。 资知支 i 第皮米 u 木出绿 y 鱼局需女 a怕麻二 ia 下架恰 ua滑刮抓 朵耳朵 uo 过河锄饿鹅yo 脚嚼学药女女儿 ai 拜来菜 uai 怀怪帅 Au 包高好到 iAu 要叫条 ə耳色白 ie 夜铁爹 ye 缺雪绝 £妹累对水 uei 桂卫悔 əu 斗走后 iəu 流牛求 a)三含含 iE)间连变 ua)关欢船 yE))全捐选 «n 门庚很 u«n 昆温魂 i)林心丁 yi)云群寻 AN 当昌桑 iAN 杨良娘 uAN 王光床 oŋ东梦朋蚌 ioŋ穷凶用 uoŋ翁 注: 1.精、端组蟹摄合口字、止摄合口字和臻摄部分合口字,在普通话中应该读合口的,寿县方言很多读成开口,并且在普通话中韵母读[ei]的字在寿县方言中实际读成单韵母[£]。例如:对[t£Þ]、嘴[Üts£]、累[l£Þ]。 2.果摄见系的部分字在普通话中韵母读[«],在寿县方言中读成[uo],例如:贺[xuoÞ]、科棵[ÚkHuo]、和禾[Ûxuo]。 3.“二、耳、儿”等普通话中读卷舌的字,在方言中读成[aÞ][Ü«][Û«]。 4.蟹摄开口一、二等字在普通话中读作复合韵母[ai],在寿县方言中的实际读音是[ae],有向[E]发展的趋势,本文都记作[ai]。 5.效摄字在普通话中读[Au]韵的字,实际读音是[A],该文中一律记为[Au]。 6.宕、江摄在普通话中读[AN]韵的字,实际读音中主要元音鼻化,严格可记为[A)N]。 7.江、曾、梗摄部分在普通话中读[«ŋ]韵的字,今读为通摄[oŋ]韵,如朋[ÛpHoŋ]。 (三)声调四个单字调。 阴平 212 高天开桌黑桌阳平 55 穷寒鹅唐白急竹 上声 24 好暖老古去声 53 月淡菜树 注: 1.上声的实际读音起点较长,接近于224,此处记为24。 2.去声的起点实际读音比5低,今记为53。 二、寿县方言古入声字的分派 古代入声字在今天北方方言中,除了晋语之外,大都派入舒声。现代普通话中,其演变规律基本是:全浊入声变阳平,次浊入声变去声,清声母入声没有明显规律。但在寿县方言中并非严格遵循此规律,寿县方言中只有全浊入声全部变为阳平,次浊入声字和清声母入声字分别派入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之中。总体情况是:古清声母入声字,大多数今读阴平和阳平,少部分今读上声和去声;次浊声母入声字今读主要为阴平、阳平和去声,仅有几个字读为上声。还有部分字存在一字两调现象,适用于不同的词语当中。 (一)古清声母入声字在今寿县方言中的归类 经过对方言调查字表中三百个左右古清声母入声字的逐一调查分析,排除寿县方言中不用的字,本文得出,古清声母入声字在今寿县方言中具体归入四声的情况及比例,详见下表。   
    
        
            | 韵摄 调类 | 咸 摄 | 深 摄 | 山 摄 | 臻 摄 | 宕 摄 | 江 摄 | 曾 摄 | 梗 摄 | 通 摄 | 总 计 | 比 例 |  
            | 阴 平 | 16 | 5 | 28 | 4 | 6 | 3 | 5 | 14 | 5 | 86 | 30.82% |  
            | 阳 平 | 12 | 7 | 19 | 21 | 15 | 10 | 17 | 21 | 18 | 140 | 50.18% |  
            | 上 声 | 2 | 1 | 2 | 2 | 1 | 2 | 0 | 2 | 3 | 15 | 5.38% |  
            | 去 声 | 5 | 1 | 8 | 4 | 4 | 1 | 2 | 9 | 4 | 38 | 13.62   % |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看出,在今寿县方言中,清声母入声字的分派比例并不均衡。派入平声的字占绝大部分,其中派入阴平的字占所有清声母入声字的近三分之一,其比例为30.82%,派入阳平的字达到总数的一半多,其比例为50.18%。派入去声和上声的字相对较少,其中去声字占13.62 %,基本上都是文读字;上声字只有5.38%,也几乎全为文读字或特殊用字,比如姓氏郝[ÜxAu]、卜[Üpu]等。这种分配和清声母入声字在普通话中的分配是有很大差别的。以下列出各摄中古入声在今天四声中归派的例字: 咸摄阴平:搭鸽喝塌磕插掐溻压鸭押接腌跌贴帖阳平:答踏合蛤夹恰甲胛褶劫挟法 上声:塔眨去声:榻妾摄涉怯 深摄阴平:湿吸汁涩揖(作揖)阳平:集辑缉执急级蜇上声:给去声:泣 山摄阴平:擦割喝渴扎杀瞎揭憋鳖歇蝎撇铁切(切开)噎雪血拨钵泼脱掇豁挖刷刮说发(发财) 阳平:八察撒辖别彻浙折节结洁括阔拙决诀厥缺发(发现)上声:撒 去声:轧设倔泄萨 臻摄阴平:匹漆膝虱阳平:笔毕必七悉质室吉一乙不失卒骨出屈窟忽佛橘戌 上声:乞骨去声:瑟猝率蟀 宕摄阴平:托胳脚削劐嬔羝剑翰┎醋蛟涓鞲楦蠖袢溉底湃丛脊扩上声:索 去声:错作霍藿 江摄阴平:剥桌阳平:驳樸卓啄琢捉觉角确握上声:朴饺去声:朔 曾摄阴平:黑塞鲫织刻(刀刻)阳平:北得德克则刻(时刻)熄媳息植测侧色职识逼抑 去声:式饰 梗摄阴平:百拍拆窄吓(吓人)只尺劈滴踢吃击激锡上声:戚僻 阳平:柏伯迫格客摘册革隔扼积击激脊释的(目的)绩策适释析 去声:魄栅碧壁迹赤斥益剔 通摄阴平:扑秃哭屋督阳平:醭速福幅覆竹畜(畜生)畜(畜牧)缩粟菊曲麯蓄足促烛束 上声:叔谷嘱去声:酷沃祝郁 (二)古次浊入声字在今寿县方言中的归类 古次浊入声字数量比较少,常用的只有一百来个,在今寿县方言中的归类相比清声母入声字要简单很多,主要派入阴平、阳平和去声之中。下面同样以表格的形式按不同摄统计了一下,见下表:   
    
        
            | 韵摄 调类 | 咸 摄 | 深 摄 | 山 摄 | 臻 摄 | 宕 摄 | 江 摄 | 曾 摄 | 梗 摄 | 通 摄 | 总 计 | 比 例 |  
            | 阴平 | 6 | 1 | 11 | 3 | 7 | 0 | 2 | 1 | 2 | 33 | 33.33% |  
            | 阳平 | 4 | 2 | 4 | 3 | 3 | 1 | 3 | 3 | 3 | 26 | 26.26% |  
            | 去声 | 0 | 1 | 6 | 4 | 7 | 1 | 3 | 9 | 9 | 40 | 40.41% |    从上表可见,寿县方言中的古次浊入声字,将近一半都归入今天的去声,这与《中原音韵》的“次浊入声归去声”这一规律相同;另外一半分别派入今天的阴平和阳平,比例分别为33.33%和26.26%。次浊声母入声字和清声母入声字,在派入去声的情况上相同,基本上都是文读音。 咸摄阴平:拉蜡镊蹑叶页阳平:腊纳猎业深摄阴平:粒阳平:入立去声:笠 山摄阴平:辣抹(抹布)捺裂热篾捏末沫袜月阳平:列烈劣阅去声:癞孽拽悦粤越 臻摄阴平:栗蜜没阳平:日物密去声:逸律率勿 宕摄阴平:摸落烙骆洛药钥阳平:膜乐(乐趣)弱去声:莫幕寞诺络若跃 江摄阳平:乐(音乐)去声:岳曾摄阴平:勒肋阳平:墨默力去声:匿翼域 梗摄阴平:麦阳平:陌额脉去声:历觅逆亦易译液腋溺 通摄阴平:木鹿阳平:六陆目去声:肉禄穆牧育玉狱欲浴 此外,有几个特殊字,在今天寿县方言中读成上声字,分别是山摄合口一等明母抹[Ümo],来母捋[Üluo],宕摄开口三等略[Ülyo]和掠[Ülyo],通摄合口三等辱[Üzu]和褥[Üzu]。 三、寿县方言中古入声字演变的特殊现象分析 古入声字在今北方方言中的分派情况十分重要,经常被方言研究者当作方言分区的标准。李荣先生在《官话方言的分区》一文中指出,“官话里分出‘晋语’之后,其余的官话可以根据《古入声字的今调类》,分成七区”。李荣的分类为:   
    
        
            |   | 西南官话 | 中原官话 | 北方官话 | 兰银官话 | 北京官话 | 胶辽官话 | 江淮官话 |  
            | 古清音 | 阳 平 | 阴 平 | 去声 | 阴阳上去 | 上声 | 入 声 |  
            | 古次浊 | 阴 平 | 去    声 |  
            | 古全浊 | 阳    平 |    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寿县方言属于中原官话信蚌片,联系李荣《古入声字的今调类》,可以推出寿县方言的入声字分类,应该是古全浊归阳平,古次浊归阴平,古清声母入声字归阴平。但实际上今寿县方言的入声字分派情况只有古全浊入声字符合这一规律,而次浊入声字和清声母入声字却派入阴阳上去四声中。这种语音的演变现象比较少见,既与北方方言的总体规律不符合,又没有明显体现自身规则,具体原因至今没有比较确定的解释,本文试图从以下几点分析: (一)语音变化未尽。 寿县位于淮河以南,早先为江淮官话,江淮官话的入声字今读普遍为短的高平调并且收喉塞尾,在发展过程中,部分字的喉塞尾消失,声调延长,调值与阳平相同,从而与阳平这个调类合流。这可能就是有大量清声母入声字读在寿县方言中读阳平的原因。 (二)受连读变调影响。 寿县方言中有很多字平时不单说,只在词组中使用,如果单说的话,常常会把连读音读成单字音,因此不确定这些字的本字调是哪种类型。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例如:“踏、揖、失、毕、屈、窟”等,都读词语“踏[ÛtHa]步、作揖[Úi]、失[Ûs]败、毕[Ûpi]业、委屈[ÛtþHy],窟[ÛkHu]窿”中的声调。还有一些字比较特殊,在不同的词语中读成不同的声调,这类词也有很多,例如:“月”字单念或在“月亮”一词中读成阴阳平都可以,但是在“年月日”中只读阴平,而在“月亮光”中只读阳平。“发”字在“发现”中读阳平,在“发财”中读阴平。“刻”字也是如此,在“时刻”中读成阳平,在“刀刻”中读成阴平。“骨”字更特殊,有三种读音,在“骨头”中读阴平,在“骨折”中或单念时读上声,在“肋骨”中读阳平。 (三)受普通话影响。 寿县话中有少数清声母入声字,不符合中原官话入声字演变规律,可能与普通话的影响有关,例如:撇、捋、血、饺等几个字,在寿县方言中读成上声,而这些字在现代普通话中也读成上声。这一点和兰银官话中的一些清声母入声字的今读调相似。普通话的全面普及,使寿县话受到一定的影响,这很符合当今的语言演变趋势。从语言的整体发展看,“方言普通话化”也是语言发展的一种趋势。 (四)与文白读有关。 社会发展导致地区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不同方言之间也相互影响和渗透。文白异读的出现,可以说是交际需要的产物。寿县方言古入声字在今天划入去声和上声部分的那些字,基本上都是属于文读字。这些字平时日常用语中比较少用,而且多是在中青年人的口中听到,老年人很少说。例如:“妾捷摄怯哲屑粤猝”等字,这些字都是一些比较新颖的字,老年人很少会说,可能是从媒体或书本上引进寿县方言中,成为文读音。 参考文献[1]李荣.官话方言的分区[J].方言.1985,(1).
 [3]高晓虹.北京话古清入字归调历史及成因考察[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4).
 [4]金晓梅.论重庆方言中的古入声字演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3).
 [5]亓海峰.莱芜方言清入声归派的变化—一种正在进行中的声调变异现象[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9,(4).
 [6]包婷婷.入声字在兰银官话、中原官话、东北方言中分派的统计分析.[J].甘肃高师学报.2009,(2).
 [7]孟庆惠.安徽省志·方言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7.
 [8]寿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寿县志[M].合肥:黄山书社,1992.
 [9]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方言调查字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