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儿童文学创作视角的转变,文学艺术论文。
论文关键词:儿童文学创作视角
近百年来,中国儿童文学出现过许多精品力作,也产生过许多重要的创作类别。比如,以写实为主要特征的创作类别,以讽刺为主要特征的创作类别,以反思为主要特征的创作类别,以抒情为主要特征的创作类别等等。但却迟迟没有出现以幽默为主要特征的、让人们普遍认可接受的创作类别。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儿童文学整体结构上的一种缺失。尽管在中国儿童文学史上出现过一些长于表现作品幽默特质的杰出人物。比如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张天翼、五六十年代的任溶溶。但他们这方面的努力并未得到人们应有的肯定、重视和推崇,以至他们纵然天分极高,也只能“戴着镣铐跳舞”,在有限的空间里做有限的文章。他们这方面的努力迟迟未能形成一种群体优势,成为一种潮流。
大致从90年代中期开始,秦文君将创作牢牢锁定在“儿童视角”,努力地熟悉、把握当代儿童的现实生活与精神面貌,紧贴当下,服务当下,从而写出了深受小读者欢迎的《男生贾里》、《女生贾梅》、《小鬼鲁智胜》、《小丫林晓梅》等系列长篇。以后她又将目光描向年龄层次更小的孩子文学艺术论文文学艺术论文,写出了《天棠街五号》以及《小香咕》系列小说,同样深受小读者欢迎。上海女作家郑春华创作的幼儿系列故事《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从“大头儿子”的视角观察世界,塑造了一对快乐、幽默的父子形象,讲述了一个幼小的生命在现代家庭中开开心心成长的故事。“大头儿子”不但发行量突破百万,而且被改编成儿童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长期热播。
两个看来平淡的人物的成长故事,却构成了两道独特的风景,撑起了儿童文学的一面旗帜。两本年龄层次相差甚多的儿童读物如此被大量的读者需求着,似乎总会有一些内在的逻辑和理由的论文发表论文范文。
纵观以往的儿童文学,总是负载着太多的东西,要追求深刻的教育内涵,背负深厚的历史责任,要有深度,还要有忧患意识!
这种整体结构上的缺失,与中国的文化传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是一个有着“诗教”传统的国度。强调“文以载道”,注重文学的教化功能,这本身并没有什么错。但当“文以载道”观被绝对化、单一化、片面化后,往往会演变成为凌驾于艺术之上的教化诉求。这种情形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文革”期间发展到了极致。关照到儿童文学上面,就是要求在给孩子们读的书本中尽量贯彻教育意义,然而,这些近乎沉思和凝重的努力却不被当代的小读者所认可。相反,贾梅和大头儿子的走红告诉我们,他们渴望看到的是那些关注他们生活的,走入他们的精神世界的温馨优美而又明快幽默的故事,主人公无疑就生活在他们身边,却又拥有现实生活中他们所无法满足的一些美丽的幻想和意想不到的获取。这些是他们非常熟悉的生活,而更重要的是,这些更是他们非常向往的生活。
199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曾对全国五城市(北京、上海、广州、郑州和成都)的中小学生们做过一个抽样调查和访谈,调查显示,不少中学生对“描写青春的书感兴趣”,他们呼吁要“多写真实的我们”,“写出一些我们这个时期同学心中所想”,他们写道:“请把书写的风趣些”文学艺术论文文学艺术论文,“请多出一些带有幽默或比较哲理的书”,要“有想象力”,要“有趣”、“有神秘感”,在这个调查中,秦文君的《女生贾梅》就被列在儿童喜欢的书目中。
要求儿童文学作家能够从儿童自身的需求出发,来编织他们的梦想。所幸的是,从秦文君和郑春华的创作态度上,我们也可以找寻到他们从儿童文学本位出来来开始他们的创作历程的事实。秦文君曾经说过,她在写作期间,“几乎每周都要去学校,有时并不是去寻找素材,而是去感受校园的气息”【1】;而郑春华的作品被认为是当代幼儿心灵和生活的独白。她说:“孩子是很美的,他们对成人世界有自己的理解和向往,但他们不能表达自己,所以我帮他们表达,这就是我写作的目的。”[2]
总之,90年代中后期儿童文学之所以能出现“热闹型童话”、“抒情型童话”、“小巴掌童话”、“双媒互动小说”、“自画青春小说”、“少年自我历险小说”以及“幽默儿童文学”、“大幻想文学”等不断引起少年儿童广泛阅读快感的创作现象,从根本上说正是“儿童视角”的选择与“儿童本位”的写作立场激活了儿童文学的天籁童心与自然灵性,从而营造出了一个烂漫的童话的世界。
参考文献:
[1]秦文君.幽默是一种古典精神.文汇报.1999.05.29.20
[2]朱玲魏彤.郑春华:儿童文学最大的问题,是价值观的问题.北京青年报.2009.06.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