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某些题旨复杂、表达含蓄的作品的阐释与探索更是各具特色,最著名的是对李商隐《锦瑟》诗的探索。有人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锦瑟”是一女婢名,表达了深沉的爱情;有的认为是悼亡诗,表达作者对已逝妻子的怀念;也有人认为是政治诗,解为李商隐追叙生平、自伤身世之辞;还有咏物诗、论诗诗读者,等等。
这主要是由于文本的隐约含蓄性,为读者的各种误读提供了条件。
(三)读者的主体差异性
姚斯认为: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为此,文学与读者有美学的内涵,也有历史的内涵[8]。
文学作品是为了读者的阅读而创作的,文学作品在没有进入阅读之前,只是一个纯文本,还不能称其为文学作品。一部文学作品的完成需要作者的创造与读者的审美再创造。文学作品的功能和作用也只有在接受过程中才能实现,只有经过读者的再创造,它才有存在的必要和可能。读者的主体性也就是在读者的再创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文学接受过程中的误读,除了由于文学文本意义不确定性和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外,便主要是由读者的主体差异性所致,包括读者的接受动机、审美能力、历史因素、民族因素、接受心境等。
1、接受动机。在进入文学阅读接受之前,读者的接受动机就是不一样的。有的人阅读文学作品是为了怡情悦性,为了获得愉悦感,期望在阅读过程中使精神得以舒张、人格得以丰富和提升,这其中所体现的便是文学接受中的审美动机。有些人是为了了解社会,熟悉人类生活状态,了解各种知识,这主要是求知动机。除此之外,还有受教动机、借鉴动机等。
由于读者的接受动机不同,在阅读同一部文学作品时的“注意点”就不一样,对于作品的思想内容的理解也就不一样。《西游记》作为家喻户晓的四大名著之一,孙悟空不畏强权、不畏艰险、身怀绝技的形象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但现在出现了对《西游记》新的解读,马云为了阐释他的企业管理观念,就从团体精神的角度重新解读了《西游记》,他认为《西游记》可以看作是有组织的企业文化,其中的团队精神很值得学习,唐三藏就是团队的领袖,而孙悟空三师兄弟就是这个团队的成员,他们各司其职,共同完成取经任务。这就是由不同的接受动机和目的导致得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有意识的误读。诸如此类的误读还有很多。如唐朝诗人韦应物的《滁州西涧》中的“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原本是描写的一幅自然美景图,是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可元人赵章泉却把它理解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9]。
还有前文所述的《关雎》误读为对“后妃之德”的赞美,实际上《关雎》不过是一首表现男女之恋的情歌;《诗经?卫风?硕人》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的诗句,本来是说女子容貌姣好、神态可人的,就象是洁白的底子上文采粲然一样。可是孔子和他的徒弟却认为是对“礼”的说明读者,这种牵强附会的理解都是出于政治的目的。
2、审美能力。一个人的审美能力决定了他的欣赏水平,影响他对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从而产生误读免费论文网。
如宋祁《玉楼春》词中有一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其主要原因就是这句诗用一“闹”字把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渲染的新鲜而活泛。王国维称道:“‘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意境全出。”[10]可是李渔却提出了异议,还对此加以嘲笑,听说过桃李争春,没见过红杏“闹”春,他认为如果用“闹”字可以的话,那么“吵”字、“打”字、“斗”字皆可用了。李渔这完全是进行的非艺术视角分析,那么依照李渔的说法,李白的那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岂不是更离谱?
不顾文学的审美价值而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也会造成误读。比如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作者的创作本意是通过塑造阿Q这个典型的人物形象,来揭示国民劣根性,以此来唤醒民众,达到疗救的目的。“精神胜利法”也是在揭露批判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病态。[11]但有些人却怀疑作者在借阿Q影射自己,在泄私愤。其实,主要原因就是发现自己同阿Q有相似之处,阿Q的想法或做法,自己也经历过,写阿Q就好象写自己。这主要是读者没有从审美的角度去解读作品而造成的误读。
3、历史因素。不同历史时期的读者,即使阅读同一部文学作品也可能得出不同的阐释意义。姚斯认为,不同时代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总是在该时代读者的“期待视野”②中发生的,不同时代读者期待视野的变迁,导致不同时代的读者对同一接受对象的理解、阐释和评价的差距[12]。
对反映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审美理想的文学作品,读者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对过去时代的作品,读者接受起来往往比较困难,容易产生误读。在中国粉碎“四人帮”之后,先后在文坛上出现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等。这些作品曾感染了当时的许多读者,引起了社会共鸣。但如今的人们再去阅读它们,却对里面的许多内容、许多审美追求很难理解,从而出现种种误读现象。
所处的时代不同,人们的理解往往会出现很大偏差,从而产生误读。如《水浒传》中潘金莲的形象,作者在塑造这个人物形象时读者,持的是一种批判的态度,而且长期以来人们也一直把她当作淫妇,但是随着社会历史的进步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当代人们对潘金莲有了新的认识,从她的身上人们看到了一种不屈的、执着的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的精神,有人甚至还为她平反,将潘金莲视为中国近代妇女觉醒的代表形象之一。这远远超出了作者的创作本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词汇的意义也发生了变化,这也是产生误解的一个原因。比如“床前明月光”往往被误读为:躺在床上看见床前的月光。“床”在《辞海》中有一项注释为“井上围栏”。《古乐府?淮南王篇》:“后栏凿井银作床,金瓶素绠汲寒浆”,这里的“床”也就是这种意思。一般也是由井而起乡思,作者望着井栏处的月光,望着天上的月亮,才会满怀乡思之情。何况,在唐代,人睡的一般叫“榻”,很少叫“床”。还有“汤”在古代的意义为热水,如“以汤沃雪”,如果读者在读文言文时按照现在的意思去理解,自然会导致误读。所以,在阅读一部文学作品时,只有把它放到它所处的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环境中,才能较好地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
4、民族因素免费论文网。由于民族不同,文化传统与思想观念也不相同,读者接受异族文学作品会感到陌生,其解读甚至会与原意相悖离。
读者总是以本民族的审美心理结构去解读异域文学,按照本民族的审美标准去解读,这就难免会产生误读。瑞典一个乡村小学的老师是这样给学生讲解《西游记》的:一个和尚带着一个叫沙僧的仆人和一只宠物猴子和一只宠物猪跋山涉水去印度旅游。结果学生们听得非常惊讶,他们想不到中国人这么热衷冒险,更想不到一千年以前中国人就喜欢宠物猪了。外国人对《西游记》的这种误读,就是由于不同民族在文化上的区别导致的。
不同的思想观念也会导致对同一文学作品的误读。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作者在描写徐娘半老犹风流的三仙姑时,完全持的是讽刺否定的态度,而且这也完全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女儿都该出嫁了,三仙姑还打扮的花枝招展的,难免招人非议。然而在西方许多现代青年读者看来,却认为这个人物身上体现了值得肯定的反封建的个性解放精神,这与西方读者的个性自由的观念是分不开的。
5、接受心境。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处于某种情绪状态。“在文学阅读活动开始时,这种生活中的情绪状态不可能截然中断读者,会伴随读者进入阅读过程,影响阅读效果。读者的这种影响阅读的情绪状态,就叫做接受心境。” [13]
接受心境对阅读效果的影响是明显的。当读者以抑郁的心境进入阅读时,也许欢快的作品对其影响不会太大,但一旦进入同样抑郁主题的作品,就会为作品的气氛感染,心情会更抑郁。而反过来,当读者带着欢悦的或是坚强向上的心境进行文化阅读时,不但欢快的作品容易引起共鸣,即使悲凉凄苦色彩很重的作品也会在读者眼中体现出不同的意义,出现误读现象。如对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的解读,有相当一部分青年学生读者为维特的悲剧所感染,消沉下去,甚至也自杀了;而另一些人从他的身上看到了社会的悲剧和时代的悲剧,从中而鼓起了勇气,坚定了信念,担负起了使命,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这两种结果无论哪一种可能都不是哥德所预想的,在不同的读者面前,《少年维特之烦恼》表现出不同的误读意义,主要就是由于读者的接受心境不同。
三、误读的文学意义
在文学接受史上,误读现象非常普遍,它对文学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丰富了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读者的创造性误读不但丰富了作品的思想内涵,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文学作品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经过读者的创造性阅读使作品的潜在内涵被挖掘出来,作品的思想内涵得以丰富和扩展,随着时代的变化,作品也往往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得以与时俱进,使得作品的艺术魅力更加持久。
凡文学史上的巨作无不经过了读者一遍遍地阅读、理解、挖掘、探索,使得它的思想内涵不断得到丰富、拓展、衍生,艺术魅力也更加持久。最典型的莫过于对《红楼梦》的研究,如今为了研究《红楼梦》还专门成立了“红学”,关于《红楼梦》的创作主题说法就有多种:有反清排满,表达真挚的民族主义感情论;有表达封建大家庭衰亡的自然主义作品论;有表达封建叛逆思想、民族主义思想萌芽论;有表达小市民的爱情至上论等[14]。
虽然无论哪种观点都有牵强附会之嫌,都有误读的成分,然而正是这些“误读”的存在,使得《红楼梦》的艺术魅力更持久不衰。
(二)拓展了阅读的自由空间,提高了读者的审美能力
误读的存在读者,为读者的阅读活动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它提高了读者的阅读积极性,使读者主动性得以发挥。读者不用只停留在对作品原创意义理解上,读者可以在可能的范围内对作品进行创造性阅读,可以依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文学素养、生活阅历对作品进行阐释,从中得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在读者面前《水浒传》已经成为一本奇书,“封建统治者说它‘诲盗’,即煽动穷人造反,禁之;革命者说它宣传投降,反动透顶,大批判之;李卓吾说《水浒》好就好在忠义,赐名《忠义水浒传》,但是他骂宋江假道学真强盗。”[15]对《水浒传》的看法也是百家争鸣,这也是因为不同的读者站在不同的立场上,以自己的眼光进行阐释的结果。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