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于宏观与微观盘桓之中迈向显豁——基于接受美学的翻译文学研究

时间:2011-04-22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接受美学开历史之先河,把读者置于文学研究的中心地位,从而使文学研究的走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此诱发了文学理论研究新的变革。传统的实证主义文学观主张在撰写文学史时力求把文学现象按照其在历史上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缀合,仅对文学事件作纯粹客观性的描述,孤立绝缘的将一系列文学事实统摄其下,读者的地位悄然失落。形式主义文学史观提倡突破实证主义的桎梏,把文学史研究从封闭的视野中解放出来,散殊的文学事实被纳入了一个动态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使之有了审美向度上的基础,恢复了文学独有的历史性,但它对文学发展所作的界说囿于形式自身的发展。在这对立统一的关系中,同一时代的读者的整体审美视域得到了拓展,这也会反过来促使译作的改进。
关键词:读者,审美,历史,视域
 

一、引言

接受美学开历史之先河,把读者置于文学研究的中心地位,从而使文学研究的走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此诱发了文学理论研究新的变革。翻译理论与接受美学相结合,对于翻译文学史以及读者和译作关系的研究开辟了新的理论空间。本文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接受美学和翻译研究中的契合点进行分析,揭示读者在其间发挥的重要作用。

二、读者参与构建的翻译文学史

传统的实证主义文学观主张在撰写文学史时力求把文学现象按照其在历史上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缀合,仅对文学事件作纯粹客观性的描述,孤立绝缘的将一系列文学事实统摄其下,读者的地位悄然失落。形式主义文学史观提倡突破实证主义的桎梏,把文学史研究从封闭的视野中解放出来,散殊的文学事实被纳入了一个动态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使之有了审美向度上的基础,恢复了文学独有的历史性,但它对文学发展所作的界说囿于形式自身的发展。形式主义对实证主义的矫治为单纯的形式变化所牵羁,割裂了文学与社会文化因素的密切关系,以一种纯粹的审美形式将文学禁锢,用“特殊性取代文学发展的最一般最基本的规律”。[01](336)耀斯(Hans Robert Jauss)认为,只有依着读者为中心的接受美学的津渡,才能克服实证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局限性,才能探向贯通文学史的美学和社会历史的真谛。接受美学首先对文学的历史事实与一般的社会历史事实作了区分,指出它们虽然表面上别无二致,实则有本质的不同。虽然都是事实,但文学的历史性寓于读者的阅读之中,失去了读者,文学作品的现实性就不复存在。受启于这种观点,我们即可借用来审视翻译文学史。

翻译文学史“不仅注重历时性的翻译活动,更关注翻译事件发生的文化空间,译者翻译行为的文学文化目的…”。[02](161)翻译文学史措思路径旨在立足于广翱的历史文化空间,对翻译文学的发生、发展过程及接受者等因素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其中,作为接受者的读者的重要作用是不容轻视的。从历时性上看,一部译作的历史生命须由读者来维系,它只能通过读者的一代又一代的反复阅读而焕发生机。首先,读者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译作,他们有自己选择的权利,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审美需求阅读作品,从而能动的评判译作。在读者的一系列阅读行为中,翻译文学史的历史现状得以呈现,读者在其中的能动因素就愈加彰显了。因此,就要“重新构造读者在不同时代以不同方式接受和解释同一文本的历史过程”。[03](3)其次,翻译文学发展的历史连续性通过读者的传递恒久发生,不同时代的读者对审美的期待往往不会趋同。读者在阅读译作时,他会遵循现有的普遍审美标准。但由于个体的差异,不同的读者在遵循共同标准的同时也会有所叛逆,在原有的审美基础上进行创新。在这对立统一的关系中,同一时代的读者的整体审美视域得到了拓展,这也会反过来促使译作的改进。而作为创作译文的译者同时也是原作的读者,他的审美意趣也会相应的提高而创作出更富审美意蕴的译作。论文参考网。因此,“读者的接受活动,实际上内在地构成了文学的历史连续性”。[01](339)最后,读者在接受活动中也一定程度地参与了译作价值的创造。反映在翻译文学史中,就是读者有权决定译作的历史地位和意义。作为历史发展中的个体,译者难以豁免自身视域的局限性。随着译文文本的固定,遗憾也同时被埋下伏笔,这是翻译的历史性使然。不同时代读者的审美旨趣不尽相同,他们都内在的具有一条价值尺度用以衡量历史中的作品。一部译作的内容既然固定不变,在历史的变迁中它就会受到不同价值尺度的端量。因此,一部译作的意蕴在不同时代被读者进行不同的解读,而在反复的解读中,译作的意义日显丰富,逐渐向广义扩展。二十世纪初期“林译小说”风行一时,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鲁迅、郭沫若等老一辈作家都曾是其忠实读者。钱钟书说过,“《林译小说丛书》带领我进了一个新天地,一个在《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以外另辟的世界…接触了林纾,我才知道西洋小说会那么迷人”。[04](22)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翻译有了更为透辟的认识,对“林译小说”中大量的删减原作提出了疑问,这是不同时代的读者内在审美变化的外部表达。可以想象,历史的发展将会对“林译小说”有更多不同而深刻的解读。

接受美学理论的代表耀斯沿袭了迦达默尔的“效果历史”的原则,同时又发挥了其读者与文本的“对话逻辑”和“视域融合”的观点,提出了建立文学作品的“效果史”。文学的效果史实际上是“历史上的文学文本对不同时代的读者的一种关系史,是从作品问世起对历代读者的影响或效果的历史”。论文参考网。[01](341)但接受美学的效果史观并没有重落形式主义的窠臼,它引入了读者的审美经验的期待视域,以此为中介冲破了形式主义封闭的自我发展的樊篱,使美学审美形式有了社会内容的因子。同样,一部翻译文学史的效果史也不能离开读者的参与。因为,“读者肯定不会在一个真空中看到文本:一切读者都有其社会和历史地位,他们怎样解释文学作品将受到这个事实的深刻影响”。[05](81)读者在接受译作的同时,不仅把社会历史因素引入了翻译文学史研究,还实现了译作的社会功能。这就要求“在衡量一部艺术作品的现时效果时,必须参照早先人们对该作品的经验史,并且在效果和接受的基础上形成审美判断”。[03](3)因为读者在阅读译作的过程中,其审美视域的改变并非单纯的审美形式自身的改变,还包含诸多文化心理因素在整体上的改变,从而同一时期社会普遍的审美标准也会在整体上有所更新。新的译作在打破旧的审美视域的同时,也触动了新观念、新风气的端始,从而发挥其多方面的社会功能。上世纪初,严复的译作《天演论》问世之后,人们通过阅读获得了一种观察事物的方法和态度,用以指导自己如何行动和生活。新的资产阶级世界观和人生观开始启蒙人们的思想。《天演论》的译介无疑为加速腐朽封建制度的瓦解提供了精神支持,煽起了当时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救亡图存的爱国热情,迫使他们走上革命的道路。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动词happen的语义韵和类联接的对比研究
下一篇论文: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迁移现象的认知研究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