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朗读者》的叙事结构探究_叙事学

时间:2011-06-22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朗读者》是德国法学家伯因哈德·施林克的代表作之一。本文将采用叙事学中的叙事结构理论对《朗读者》进行解剖。小说的叙事结构同样值得探讨。
论文关键词:《朗读者》,叙事学,叙事结构
 

一.引言

《朗读者》是德国法学家伯因哈德·施林克的代表作之一。小说发表于1995年,并在2008年被改编成电影。小说讲述了米夏埃尔和比他大21岁的汉娜之间的关系发展过程。关于文本中所折射的主题,KayCarmichael指出“《朗读者》是这样一本书,它挑战了人们对于自由意志的设想,挑战了人们对于同类之间如何做判断的假设”[1]。除了小说主题之外,小说的叙事结构同样值得探讨。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了叙事结构的概念,在论述悲剧的情节时,他认为“叙事的结构是悲剧情节的第一事”[2]。为了增加小说的真实感,《朗读者》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时间跨度达50多年。随着小说情节的展开,隐藏于文本中的秘密逐个解开,叙述者始终以一种探秘者和解密者的双重身份出现。在《朗读者》中,叙事者引用了多篇西方文学名著,并在文本多处循环出现,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明显。本文将采用叙事学中的叙事结构理论对《朗读者》进行解剖,以揭示小说如何建构情节以及如何深化主题。

二. 叙事时间的选择

《朗读者》分为三个部分叙事学,时间跨度依次递增。时间跨度的跳跃构建了小说的当下意义以及叙事者对纳粹罪行的反思。第一部分时间跨度为半年,讲述了米夏埃尔和汉娜如何相遇以及两人之间的性关系。小说开始便交代了时间,故事“开始于春天”[3]。小说第三部分中,叙事者已经成为中年人,他带着汉娜的遗嘱去寻找集中营的幸存者,而“所有这些都是发生在十年之前”[4],时间的跳跃暗示出叙事者是在深思熟虑之后将故事叙事出来,反应出对于自己的反思过程,由此时间张力的变化凸显出小说主题的深刻性核心期刊。第二部分时间跨度为十多年之后,叙述了米夏埃尔与汉娜在法庭相遇。在这一部分中,叙事者用再次和汉娜相遇的时候是在法庭涵盖了时间的跨越式前进过程,期间所发生的事情被一带而过。小说叙事的重点在这一部分转移到法庭如何审判汉娜,而这一过程又涉及到汉娜在集中营做护卫的时间段,时间主线停顿之后又回到了过去,因此叙事者发出了“发掘!发掘过去”[5]的声音。汉娜曾经在纳粹服役,对于汉娜的审判便成为了对德国纳粹的检讨。Arthur J.Jacobson曾经指出“伯因哈德·施林克意欲将第三帝国纳入德国的历史”[6]。纳粹罪恶滔天,作为纳粹德国的后辈“谴责我们的父辈,并因此感到耻辱”[7]。小说所意欲表达的赎罪和耻辱的主题在时间指针的回旋中得以重构。第三部分时间跨度超过了二十年,讲述了汉娜的自杀以及米夏埃尔与集中营幸存者的会面。第三部分一开始提到了时间的节点,“审判结束后的夏天我是在大学图书馆的阅读室中度过的”[8]。接着出现的“夏天”、“学期末”等再一次将时间的主线串联,情节的构建在平缓中发展。当米夏埃尔完成了学业,他不断反思过去,“对于我们这一代来说,那是活生生的现实-——不管集体的罪恶感有多真切”[9]。叙事者不断反思过去,在时间的主轴线上穿插过去的时间节点,再一次将小说的反思以及罪恶主题暗浮于文本之上。小说结尾处,叙事者提到自己去和集中营幸存者见面发生在十年之前,时间的跳跃再一次增加了文本的张力。

三.叙事者身份的双重叠加

俄国叙事学家普罗普提出了“功能”学说,认为“功能是根据人物在情节发展过程中的意义而规定的人物行为”[10]。叙事者在叙述的过程中而其身份的决定是由情节发展的需要所决定的。作为《朗读者》的叙事者,米夏埃尔承担了探秘者与解密者的双重身份,在双重身份的建构中不断推动着情节的前进。米夏埃尔与汉娜之间的关系是以性开始的。然而对于汉娜米夏埃尔只知道她是机车售票员,“汉娜不工作或者我们不在一起的时候,我不知道汉娜做什么”[11]。米夏埃尔与汉娜在泳池相遇之后叙事学,汉娜的突然离开在叙事者心中成为一个谜团,而汉娜在离开的这些年到底做了什么,叙事者并未急于解开谜团,直到与汉娜再次相遇,这些谜团才逐个解开。汉娜的文盲身份这一谜团始终贯穿于整个叙事的过程。叙事者将这一主线设为悬念,而到了小说的后半部分却又在叙事中得以揭示。探秘与解密的双重叙事行为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增加了文本的可读性。汉娜的离开,汉娜承担不属于她的罪名,都与汉娜的文盲身份有关,第二部分中叙事者揭示了原因:

我能理解她因为不能阅读和书写而感到羞耻,因此更希望远离我而不是将自己的文盲身份暴露。我对她由于这种耻辱而引发的自卫、隐秘或者是误解可以理解。但是汉娜的这种耻辱感能解释她在法庭和集中营中的行为吗?难道为了不暴露自己的文盲身份就去犯罪?[12]

汉娜的谜团终于揭开,谜团的解开也暗含了叙事者对于汉娜既爱又恨的复杂感情。

小说的重要意义在于对当下的思考。米夏埃尔的父辈“在第三帝国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13],“或者助纣为虐, 或者袖手旁观、麻木不仁”[14]。因此,对于米夏埃尔的同代人来讲,对过去的赎罪和思考就显得尤为重要。米夏埃尔的大学同学持有什么样的观点和态度,叙事者并未给出,而是在后来的米夏埃尔的思考中逐步发现同代人如何面对过去。

同时我也在问我自己,正如我之前扪心自问一样:我们第二代人应该做什么呢?我们所做的与犹太人的灭绝政策有什么关系?我们不应该相信我们可以理解那些不可思议的,或许我们不能比较无法对比的,或许我们也不能寻求答案,因为寻求答案是讲恐惧作为主题,即使恐惧本身无法质疑,恐惧也无法接受,我们只能在厌恶、耻辱和罪恶中保持沉默核心期刊。[15],

叙事者在思考的同时也揭示了同代人复杂而又真切的感受“厌恶、耻辱和罪恶”,对于父辈的罪行米夏埃尔只能以赎罪的心理面对过去以及那些幸存下来的人们。

四. 叙事结构的互文性

互文性是叙事中常采用的一种策略,这是因为“文学在不同文化体系中穿越, 必然要面对不同文化模式的问题”[16]。文学文本部分地偏离了它此前的文本, 并且部分地通过重写和直接或间接地引用它此前的文本而将其吸收消化。这种现象一直以来被称作“互文性”。互文性增加了文本的可读性,深化了文本的主题,继承了传统文学。《朗读者》中所援引的文学作品,无论是米夏埃尔读给汉娜的还是汉娜自己阅读的,具有重要的叙事意义。例如《艾蜜丽雅?迦洛蒂》(Emilia Galotti),《阴谋与爱情》(Intrigues and Love),《战争与和平》(War and Peace), 以及《奥德赛》(Odyssey)。叙事者在叙述的过程中所引用的文学作品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德国作家创作叙事学,这些作品在文本中重复引用暗示出叙事者对传统德国文学的传承以及对于自己德国身份的认同。其中,尤为注意的是叙述者多次提到的《奥德赛》。《奥德赛》是希腊的著名史诗之一,以海上冒险和家庭生活为中心,描写俄底修斯的不畏艰险和佩涅洛佩的坚贞,歌颂了智慧、勇敢和忠诚。汉娜想要听希腊和拉丁语,米夏埃尔就阅读了《奥德赛》。汉娜的阅读欲望日益增加,即使和米夏埃尔做爱之前也要朗读。汉娜入狱之后,米夏埃尔为她首先录制的阅读材料便是《奥德赛》,“那时我重读了《奥德赛》,记得是一部描写回家的作品”[17]。叙事者用这一作品,解释了密歇埃尔渴望汉娜早日出狱,与其团圆的心境。

五. 结语

综上所述,叙事者在《朗读者》中所采用的时间安排、双重身份、互文性等叙事结构策略深刻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有助于小说情节的开展,构建了当下纳粹后代所面临的困境,以及他们所面对过去和幸存者所应有的态度和心理。小说虽然采用的是第一人称,但是叙述者由此及彼,以小见大,将作品的主题升华到历史的高度,在过去与现在的叙事中延展了作品的深度与广度。


参考文献
[1]KayCarmichael. Sin and Forgiveness [M]. England : 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 , 2003.
[2]马新国.西方文论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4][5][7][8][9][11][12][13][15][17]Bernhard Schlink. The Reader [M]. New York:Vintage International, 1995.
[6]Arthur J. Jacobson. Weimar: A Jurisprudence of Crisis [M].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2.
[10]朱利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4]张国龙.历史寓言书写及对德国成长小说宏大叙事传统的超越评——朗读者[J]. 外国文学,2007,9.
[16]冯文坤,魏全凤.略论比较文学中的变异性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9(6).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刘秉忠小令《干荷叶》真伪考_文学艺术论文
下一篇论文:创新后的回归—由《马桥词典》反观韩少功的创作道路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