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5所高校男女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排序(前10名)
项目 |
篮球 |
足球 |
排球 |
乒乓球 |
健美操 |
武术 |
健美 |
形体 |
散打 |
体育 舞蹈 |
网球 |
太极拳 |
羽毛球 |
游泳 |
拳击 |
跆 拳道 |
田径 |
轮滑 |
游戏 |
男生 |
1 |
3 |
5 |
2 |
|
7 |
|
|
|
|
6 |
|
4 |
|
10 |
|
|
9 |
8 |
女生 |
10 |
|
6 |
4 |
1 |
|
|
3 |
|
2 |
9 |
|
5 |
7 |
|
|
|
8 |
|
2.2.3课外体育活动 目前各校课外体育活动有许多的形式,如早操、课外锻炼、体育竞赛等。校运会在各校都受到重视。江西财经大学专门修造江西省高校首座“健身路径”为学生创造一种健康、有趣的健身环境。各学校还组织了业余体育协会或训练队,参加各类比赛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虽然各校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但总体上还没有达到“全校性、长期性、自觉性”。而且许多课外活动在组织管理方面还相当薄弱,许多早操只是流于形式。在课外健身方面也缺乏专业人员的系统指导,很难做到课内学习,课外提高。
2.2.4分级教学 对于不同体育基础的学生,实行分级教学是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体育潜能发挥的有效方法。在同一个模式中开出不同风格各类专项课、选修课,或者在同一项目中开设不同水平和层次的班级供学生自由选修,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在目前江西高校体育健康课程还没有实行分级教学制。但从调查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有65%的学生赞成分级教学,不赞成的比例仅为15%。这表明学生要求实行分级教学的愿望比较强烈。
2.3体育学分的计量与考核认定
2.3.1体育成绩的考核
《纲要》规定,“学生的学习评价应是对学习效果和过程的评价,主要包括体能与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定等方式进行。评价中应淡化甄别、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发展功能,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5]]
表3当前5校体育教师对学生成绩评定的方式调查表(N=65)
考 核 内 容 及 比 例 |
态度(平时考勤) |
理论课 |
实践课 |
采用的教师人数比例 |
素质达标 |
专项技能 |
20% |
10% |
30% |
40% |
26.15% |
10% |
20% |
20% |
50% |
20% |
10% |
/ |
30% |
60% |
16.92% |
20% |
10% |
10% |
60% |
13.85% |
20% |
/ |
|
9.23% |
|
10% |
30% |
60% |
6.15% |
20% |
10% |
10% |
60% |
4.62% |
10% |
10% |
80% |
1.54% |
10% |
/ |
90% |
1.54% |
从上表可知,在教师对学生成绩评定的内容中,突出的是学生的课内学习效果,对于学习的过程只涉及到学习态度一个方面。对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所反映出的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没有涉及。此外从以上评定调查表中可以看出,成绩评定未能将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因此难以起到强化激励、发展的功能。
2.3.2关于课外学分 课外学分是衡量学生体育锻炼和体育素养培养的重要方面。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就规定,“体育课的成绩要以考勤和课内教学、课外锻炼进行综合评定”。学生对于将早操和平时课外锻炼是否应计入学分的调查表明,学生们在原则上并不反对将早操和平时锻炼计入学分,有38.7%的赞成,39.56%的不赞成,另有21.74%的学生持无所谓态度。不赞成的主要原因在如何对这部分学分进行计量,因为对课外学分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基础上进行评定有相当的难度。
2.4学习效果
2.4.1认知方面 调查发现,有50.44%的学生认为通过体育选项课学习,发现了自己的运动潜能与专长,有53.91%的学生认为初步掌握了如何担任裁判的方法,62.17%的学生了解了所学项目的比赛战术策略,78.70%的学生懂得了如何避免运动伤害的发生,但持否定态度的学生也占相当比例,分别为46.09%、37.82%、21.30%。
2.4.2技能方面 调查显示,有78.26%的学生认为通过体育学习,体能有明显的进步,81.30%的学生认为通过体育学习运动技能有明显进步,而持否定态度的学生分别仅占21.74%和18.70%。
2.4.3情意方面 在所调查的两个项目中,有77.82%的学生认为学分制后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了提高,71.74%的学生认为上体育课可以获得成就感,也有略低于1/3的学生认为不够显著。
2.4.4行动方面 调查中,76.08%的学生表示在学期间会多选修体育项目,67.83的学生认为即使以后不再开设体育课,还是会每天参加体育锻炼,这表明在学分制下大部分学生已经初步具有终身体育的意识。
3.制约因素探讨
3.1目前体育课程建设中存在的最大问题调查
在教师对“目前体育课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的调查中,有67.69%的教师认为领导对学校体育工作不够重视是最大的问题,居第一位;其次为场地设施严重不足,占56.92%; 第三为教学计划灵活性低,占49.23%。然后依次是评价体系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师人数不足、教学思想不明确、教师知识结构与教学水平滞后于课程发展、教材选择与终身发展脱节、教学方法陈旧单调。
3.2社会因素制约
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尚待健全,在人才市场上,身体素质作为合格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常被用人单位所忽视或处于次要地位。这造成体育教育的动力和紧迫性不足。体育价值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体育还没有真正成为人们的需求。这就导致在学校领导和学生心目中,与专业相比体育健康课程的学习显得不那么重要性。
3.3师资队伍
3.3.1体育教师数量和年龄 调查统计表明:5所高校共有体育教师196名,平均每校约39人;共有学生109000人,平均每校21800人(2008年5月截止)。由此可知,5所高校体育教师与学生比为1:559,在教师配备上,国家规定的师生比标准是1:300。有资料表明:我国师生比例平均为1:316,上海平均为1:152,这说明江西高校体育教师数量严重不足。
3.3.2体育教师职称与学历 经过调查发现,5所高校体育教师中讲师及助教职称的占了60.21%,教授、副教授职称只占39.79%。学历方面,目前还没有人获得博士学位,具有硕士学位的占 28.57%,本科学历的教师占 69.39%,还有 2.04%的教师是专科学历。由此可见,5校体育教师主要以本科和硕士为主。虽然相对于前几年,体育教师中硕士的学历比例已经有显著提高,但这个比例还是远远低于同校其它学科专任教师中研究生的比例。
3.4教学内容与方法
3.4.1教学内容 据调查,5所高校因学分制改革需要开设了形体、体育舞蹈、女子防身术等很多受学生欢迎的新项目,然而却缺乏与此相配套的教材,仅靠教师自编讲义或编写授课提纲很难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也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因而在教材的使用上,95.39%的被调查教师认为今后教材发展方向是娱乐、休闲体育,其次是养生保健体育。
3.4.2教学方法 统计表明,绝大部分的学生对在学分制下的教学模式持总体满意态度,但也有超过1/3的学生表示某种程度的不满意。有80%的被调查学生认为目前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水平还亟待提高。
3.5硬件设施
调查表明,5所高校在扩招前体育场馆与设施要求就达不到国家标准,扩招后场馆与设施更是缺乏。从调查统计显示,和国家规定的标准相比,主要体育场馆的人均拥有量均低于国家标准,有的甚至有很大的差距,如排球场、网球场等只有国家规定标准的1/6左右。调查还表明,学生人均拥有体育器材的数量也严重不足,这与高校体育经费的投入有一定的关系,五所高校体育经费占教育经费的比例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有的高校相差甚远。不过近两年,为了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各校均加大了体育设施投资力度,严重不足的现象正在缓解。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