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次以下 |
2―3次 |
4―5次 |
5次以上 |
|
影响 |
8 |
3 |
10 |
44 |
65 |
非常影响 |
4 |
7 |
35 |
16 |
62 |
一般 |
45 |
10 |
92 |
14 |
161 |
影响不大 |
94 |
235 |
10 |
3 |
342 |
无影响 |
203 |
57 |
15 |
0 |
273 |
|
354 |
312 |
162 |
77 |
905 |
表8运动参与重要性认识影响与运动参与程度的Lambda相关系数一览表
|
1次以下 |
2―3次 |
4―5次 |
5次以上 |
总数 |
影响 |
11 |
3 |
42 |
53 |
109 |
非常影响 |
20 |
7 |
83 |
16 |
126 |
一般 |
45 |
18 |
26 |
4 |
93 |
影响不大 |
25 |
200 |
8 |
3 |
236 |
无影响 |
253 |
84 |
3 |
1 |
341 |
总数 |
354 |
312 |
162 |
77 |
905 |
根据影响大学生运动参与主观判断的四个主要影响因素与大学生实际运参
与度做Lambda相关分析发现,与大学生实际运动参与度相关性最高的是对运动参与重要性的认识,其Lambda相关系数p4=0.52;其次是对运动参与的兴趣、自身体育运动基本技能和体育场馆和器材等因素,它们的Lambda相关系数分别为p3=0.47、p2=0.35、p1=0.28.这一结果说明了对运动参与重要性的认识是影响大学生运动参与度非常重要的原因,它折射出学生运动参与的主观体育意识不强,对现代社会背景下,环境污染较重、社会竞争压力巨大、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应地附带一些现代社会疾病等,体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认识不足。那么,这一结果为什么与影响大学生运动参与度主观判断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呢?笔者认为,在主观判断上,之所以缺乏体育场馆和器材、缺乏运动项目基本技能是运动参与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由于大学生对客观条件的认识比较深刻,同时也反映了大学生对多样化体育要求所引发的体育场馆器材不足、体育项目运动技能较差限制其运动参与的深刻印象。而相对于客观条件而言,大学生运动参与的主观意识印象并不深刻,这恰恰影响了大学生对运动参与重要性的认识及兴趣等主观影响因素的主观判断减弱,而通过相关性分析,消减了这种主观判断的误差,彰显出运动参与主要影响因素的本质。因此,提高大学生运动参与度最需要解决的是对体育运动参与重要性的认识及运动参与兴趣的培养。其次,要加强体育场馆和器材建设,提高学生运动基本技能。论文格式。
4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研究说明,宏观上说,大学生运动参与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学生对运动参与的主观认识和运动参与的客观条件两方面决定的,其中主观认识对大学生运动参与度起最主要影响。因此,为提高大学生运动参与,有必要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入手做好以下工作。
4.1加强体育运动参与重要性的宣传和教育
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已经并非单一的强身健体,随着健康三维观的提出,高校体育教学目标体系更加全面、细致。体育的功能在这一体系下不断地被挖掘、发展,体育功能已经包括个体社会化、经济功能、社会功能等强大的功能体系,体育已经是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体育庞大的功能体系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可能知之甚少。这就需要广大的体育工作者去宣传教育,让学生们充分了解体育的功能和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从而激发他们运动参与的热情。论文格式。
4.2改善学生体育成绩评价体系,激发学生运动参与度
在学生对体育运动重要性认识不够、学生运动参与兴趣不高的情况下,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可以从一个侧面激发学生运动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运动参与频数。目前的体育教学评价大多是以对学生终结性评价为主,这一评价不利于学生运动参与积极性的培养。因为,它存在几个弊端:一,体育基础好的同学不运动或稍做运动就能得高分,而体育基础差的学生天天锻炼也未必得高分;二,这种评价只能对学生的课堂进行评价,而对课下起不到明显作用。在目前形势下,有必要对此评价进行改革。体育课成绩评价不仅反映学生的课堂表现和绝对成绩,更应该反映学生在某个阶段体育成绩的提高幅度,同时激发学生课余运动参与的积极性。
4.3加强场地器材等客观条件的改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娱乐生活得到不断的丰富和提高,表现在体育方面,呈现出学生多元化的运动特征,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对体育基础设施的投入,不仅表现在对单个项目器材数目的增加上,还要投入拓展不同体育项目的场地器材。
5参考文献
[1]袁方,王汉生.社会研究方法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
[2]徐秀娣.对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与统计分析[J].上海铁道学院学报,1995,16(4):87.
[3]庞元宁.体育学之统计分析方法[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1.10.[3]徐明欣.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评估方案的研制与实践[J].体育科学,2000,(2):15.
[4]韩志霞.长春市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3.5.
[5]王晓军,等.我国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现状与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9(1).
[6]兰自力,等.我国部分省市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1(3).
[7]张华君,宋丽亚.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分析[J].浙江体育科学.2003.4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